袁铸
湖南长沙县第九中学 410000
摘要:自新课改以来,我国的素质教育之路不断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保证学生“五育”的全面发展。如今高中阶段的办校自主权不断下放,学校领导层不再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的执行者,真正成为了学校发展的舵手。基于此,中学校长必须结合大的教育方针以及地方学校特色来落实办学工作。文章重点选取了本校办学理念中的几个亮点进行阐述,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 方向探究 校长
一、开展品读经典活动,培养学生精神风貌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三观建设的重要阶段,既要保证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也要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强大的精神内驱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倡导品读经典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依赖制度的引导,以及整体校园氛围的熏陶。本校开展的“三一”读书活动取得显著的效果。每周开一节阅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篇目进行阅读内容或者阅读技巧的讲解,并为学生推荐名著介绍名著;每月写一篇读后感,学生要将深度阅读后的思考形成文字内容,以阅读促思考、促进步;每学期一本名著,整本书的阅读能够让学生系统地获取课外知识,吸收精神力量,从而更好地反哺文化课程的学习。“三一”读书活动以学习为周期,每个学期结束后对读书活动进行总结,对于优秀的个人进行表彰,对于优秀的读后感进行展览和分享。在这种书香横溢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戒骄戒躁收获强大的精神动力,三观的发展会更加健全。这些精神食粮能够培养学生一生,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精神风貌,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
二、加强语用能力建设,提升学生优雅气质
高中阶段的学生即将步入高校,面临着更多的社交活动,需要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勇于表现自己乐于分享自己的心声。但是根据调查发现,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压力的作用下,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埋头苦学上,整体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不足,甚至有些学生患上了轻微的“社交恐惧症”。为了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现当代高中生的气质风貌,本校格外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具体而言,以英语和语文学科为阵地构建了“高效早自习”“演讲活动常态化”“课堂有效提问制”这些有益的举措。区别于传统早自习上学生各自阅读的安排,本校早自习分为早1和早2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要求所有学生大声朗读,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第二个阶段,要求学生当众阅读或者背诵学习到的内容,以分享和展示的心态展现自我。英语课和语文课上会预留出五分钟时间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即兴演讲,演讲内容自由宽泛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敢于上台表现自己勇气以及语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将教材中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课堂提问制度的特色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每节课为学生设置单独回答的提问环节,增强与学生的活动,不仅要将精力放在“怎么教”上,更要关注学生“怎么学”,教师的提问次数和提问质量纳入考评体系。在这些特色制度的加持下,本校学生形成了乐于表达、言之有物、学习致用能力特长,很好地践行了国家对个性办学的要求。
三、重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随着而来的是青少年运动量减少的问题,大量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导致青少年学生过早地出现肥胖、高血压甚至糖尿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威胁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难以为学生提供保障。基于此,高中办学突出体育教育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响应和落实。在严格保证常规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我校高度重视发展体育运动,致力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举措。第一,保证所有高一入学新生参与军训8-10天,高三的学生参与军训5-7天。在正规化的训练下,学生不仅能够强化运动技能还能够形成坚毅顽强的精神品格。第二,坚持落实跑操制度,早操与课间操相结合,保证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之余能够获得一定的运动量,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与智力的均衡发展。第三,每学年开展一次远足活动,让学生在集体运动中陶冶情操。第四,每学年进行两次体质体能健康测试,并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这一系列举措下,我校学生在身体健康和体能素质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文化课程的学习以及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
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打破应试教育的囹圄勇于向素质教育迈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掌舵者,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必须勇于担当责任。一方面要积极学习最近的教育政策和相关理论保证自身专业能力的进步;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学习需求,制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以及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范才清.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学校体育工具理性之人文批判[J]. 统计与管理, 2015, 10(10):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