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忠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园洲白马小学
摘要:劳动在德育工作中的有着重要意义。劳动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对青少年德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良好品德的形成也对劳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策略。开展学校劳动,打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延伸家庭劳动,力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互相补充与促进。扩展社区劳动,提高学生品德的自觉性和宽阔性。在劳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紧密配合。
关键词:劳动;良好品德、家庭、学校、社区
一、劳动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德育,在广义和狭义上有所区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而本文讨论的是学校教育者如何在劳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是劳动对良好品德的培养。而劳动包括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区劳动、社会劳动。从这点来说,也符合德育的广义含义。劳动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对青少年德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良好品德的形成也对劳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在劳动中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策略。
1、开展学校劳动,打好德育工作的基础。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是处于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幼儿阶段自我中心为主过渡到小学阶段的集体生活。学校生活,带有明显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而劳动也不例外。在学校的劳动,主要包括:教室值日、校园环境清扫、劳动课等。教室值日是最常见的。每天都由学生轮流分担不同的任务。班主任组织学校值日的过程,是潜移默化地教育。如何按学生特点分工,教导学生如何完成分配的任务,值日过程如何做到既分工又合作。
轮流分担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坚守自己的岗位,增强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如何完成分配的任务,是劳动技巧的训练,训练学生的责任心,对待劳动任务的细心。教师在这个过程要参与其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敬告教师们:“千万不要让学开始做了的事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这会使人变坏的。还不要让学生只是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别人那里好,我们这里不好,而一点也不动手去做好事”
建议教师设立学校劳动记录本。系统记录每个学生的劳动内容和劳动情况。适时地进行辅导帮助。通过对劳动任务的执行,灌输小学生良好的品德。这样的教育,是将枯燥的人生道理融化在日常的劳动中,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形成为良好的品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延伸家庭劳动,力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互相补充与促进。
把学校劳动延伸到家庭劳动,其目的就是把学校建立起来的初步的行为习惯在家庭劳动中得到巩固和升华。在过去的教育中,这两者往往处于脱节的状态。
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在家庭中劳动,似乎那是与学校教育无关;学生也不能自觉地把学校劳动中学到的技能和培养起来的品德带到家庭中去;家长也没有意识到家庭劳动对孩子品行的重要作用。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在学校是一个勤奋劳动的学生,回到家做回了“小皇帝”。这种行为的二元表现是不利于良好品德的最终形成。
教师要根据年龄特点,布置学生在家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收拾玩具、整理学习用具、抹桌子、洗碗、扫地、煮饭、洗衣服、收快递等等。“社会与品德”课程有不少关于家务劳动的章节,可以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讲解,布置家庭劳动任务,并且和家长充分沟通。让家长和孩子分担不同的家庭任务,互相监督、互相促进。这个家庭劳动作业,不能是一次性的,而是要作为长时间的要求,比如连续自己整理学习用具一个月。这一个月的家庭劳动要求,让学生养成习惯。教师不定期抽查,鼓励学生坚持完成。实践证明,当学生坚持一个星期,自觉性就培养起来了。大量数据表明,能坚持做家庭劳动的学生,会更加懂得父母之恩,儿女之责,做事之高效。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才可以互相补充与促进,才能把学校建立起来的德育基础巩固。
3、扩展社区劳动,提高学生品德的自觉性和宽阔性。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区,是从熟人关系到陌生人关系。是儿童品德自觉性形成的关键一环,而且也大大拓宽了品德的施行范围。社区劳动的教育 ,在过去备受冷落,以至于很多学生离开学校离开家庭就变得冷漠和不知所措。社区劳动与学校劳动和家庭劳动的最大不同在于个体的自觉性。也就是在社区劳动中,已经没有了老师和家长这些力量的监督和指导,很多程度上来源于个体的自我觉悟。
社区劳动,多数以志愿者形式展开。宣传环保、宣传垃圾分类、清洁乡村、关爱老人、安全巡查等等。这些活动,公益性质,对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互助意识、锻炼人际交往、开阔视野与胸怀都非常有帮助。组织的形式,可以由老师带领参与,可以由父母带领参与,也可以独立参加志愿活动。过去的经验证明,能主动参与社区劳动的学生,良好品德已经有了足够的自觉性和宽阔性,有了初步的社会人的形态。
而良好的社区劳动体验,很好的反作用于家庭劳动和学校劳动。学生在劳动中,全面而深刻地领悟品德的意义和力量。
4、加强学校、家庭、社区劳动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许多行为都是入学前初步建立的。学校教育就是系统地培养孩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都是在学校教育中系统形成,劳育也不例外。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紧密相连,学校教育是关键,前承家庭教育,后启社区教育。学校劳动,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家庭劳动,与学校教育互相补充与促进;社区劳动,提高学生品德的自觉性和宽阔性。如何把三者有机的串联起来,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要把劳动教育像文化教学一样,系统而细致的进行:有要求,有指导,有跟踪,有总结。
总而言之,在劳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紧密配合。这三者在具体方式方法上有各自的特点,教育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认识、体验践行劳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品德。
文献参考:
【1】包蜀萍. "小学生劳动品德观念的培养." 读与写:上,下旬 000.018(2014):38-38,39.
【2】邢峰. "劳动实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试金石"." 人文之友 000.021(2019):P.2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