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刚
湖北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洪门小学 442531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实物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出示实物原型,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实空间中实物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设计如下活动,建立体积的概念:在一个底部留有一个小孔的铁盒中装满橡皮泥,再把一个长方体木块塞入橡皮泥中,盖紧盒盖,盒中的一些橡皮泥就从底部的小孔中挤出;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放入一个铁块,水就会溢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上述活动得出:物体占有空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橡皮、文具盒、书包,问哪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进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不但理解了体积的概念,而且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这是学生理解和应用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小学生在学习较为抽象的“几何与图形”知识?,不可避免会出现兴趣不高或者畏难情绪。但对于现实中可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他们却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
如:在教学二年级的“角的认识”时,我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出示:主题图、剪子、水龙头、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从中抽出角的图形,随着学生的回答并用红色标识出来。为学生初步认识角建立表象。当学生对角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的物体表面上有角,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抽象出图形并应用于生活中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为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数学,培养空间观念。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它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观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视觉感知,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量角的方法往往因为方位、清晰度等问题,导致学生较难掌握。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设计教学,通过屏幕演示,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教师演示的量角过程,特别是具体操作中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的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以及如何使用内圈、外圈的刻度等问题迎刃而解。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如何度量不同方位的角效果更加明显。学生能亲眼看到教师是如何进行旋转,把它们变成标准位置的角,然后再使用量角器来度量,它对于学生的书面练习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同时,多媒体在演示平移、组合、旋转等空间问题上,直观明了,清晰易懂。
四、学生大胆想象,培养空间观念
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想象,在空间观念的教学中几乎是无处不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有序、细致的进行观察,同时多给学生创设想象的情景。
如:教学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材采用了把圆分割成16块相等的扇面拼成近似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πr2的方法”。如果把每一个扇形不断地分割下去,弧越来越短,会变成什么形状呢?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提出把圆分成近似三角形来推导圆面积。这个推导方法就是通过创造性想象得出的。?
五、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儿童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因此空间观念的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的表象,并根据这些表象抽象出图形的特征。
如: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时,每个学生都通过撕角、折角、拼角,把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实验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美丽的轴对称图案这一实践活动。由此,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以及实际运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轴对称。在动手过程中,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实际观察、联系生活、实践操作、大胆想象、巧用多媒体等途径,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不断形成并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