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维
福州市红寮中心小学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为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明确写作任务,要扎实地开展阅读教学,明确阅读目标指向。注重阅读教学目标、重点、和采用的方式;注重阅读教学情境和课堂环节支架。聚焦部编版教材高段教学,紧扣习作单元要素,本文重点从阅读目标、阅读重点、阅读方式三个维度的设计方向进行论述。
【关键词】习作单元要素 阅读教学 阅读目标 阅读重点 阅读方式
在习作单元中,“为写引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策略。“为写”二字以道出本单元的阅读目的——寻找并学习本单元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即满足写作需要阅读。需要指出的是,在习作单元中,阅读功能相较其它单元板块的侧重有所不同——更倾向于学习单元文章的语言交际和表达方法,为习作奠定好扎实基础。所以为写引读目标就是为实现本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要明确,“引读”是为了“为写”,“为写”才是目标。
以部编版六下第三单元为例,提出三大指向:阅读目标的指向,阅读重点的指向,阅读方式的指向。
一、阅读目标的指向——问题的设计需指向文章(教材)的表达方式
准确、巧妙的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对提高课堂有效性和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起到很强引领作用,对学习目标有很强的指向性,也是语文教师水准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
以《那个星期天》为例
问题设计对照表:
问题设计方案一 问题设计方案二
1.默读课文,文章写什么事?
2.“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3.作者是怎样通过实例表达“我”的心情的?
1.默读课文,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
2.“我”的心情经历哪些变化?交换下事情先 后顺序,可以吗?
3.
a说说每一件事情背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b我在心里默默说些什么?
c第四自然段,“我”最多的“举动”是什么?从而说明了什么?
……
对照两组问题设计,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组更加指向对文章的理解和内容把握,但这样的问题设计,难以达成本单元指向写作教方面的单元目标,学生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就有了困难。第二组问题设计则围绕单元目标(本单元要达成的语文要素)怎么写而设计的。(教材在单元目标指出:1.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2.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表中问题1的设计目的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及其安排的顺序意图有准确的初步感知。问题2启发学生,“我”心情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是个递进的过程。问题3引导学生发现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一个探究式的引导。
可见,方案二问题设计环环相扣,细致且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选择好材料,更好的表达出真情实感。“让真情在笔尖流出”既然我们明确本单元习作的训练点,那在本单元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都要指向上述目标。
二、阅读重点的指向——围绕表达方式来选择内容
这里所谓的“内容”既指课文内容,也指阅读教学内容。
1.关于单元里一类课文。
一类课文是达成单元目标的重点课文教学重点,而课文的教学也有它的重点,如第二课时是重点,品读重点段落,体会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等,但应避免逐句分析、面面俱到的教学。
2.单元习作范文。
范文,是帮助学生完成习作训练而举的事例,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工具。因此,范文的阅读方向直接明了,直奔文章精华所在,体会、借鉴文章表达方式在表达情谊,围绕中心展开叙述的作用。
在使用范文的同时,也要防止学生过分的“思想统一”导致作文千篇一律。“范文工具”目的是帮助学找出表达方式的不同,体会不同表达方式起到不同的表达效果。所以范文的使用,重点在于特色句段。所以,课堂范文的数量在2至3篇即可。
3.语文园地交流平台。
教材里交流平台较短,但十分的精炼,提炼归纳了文章的表达方式,单元语文要素在此再次明确指出。不容忽视,尤其在写作单元,是写作很好的迁移平台,连接了阅读与写作,促进单元写作目标的达成。所以,教学时,要注意提炼归纳文章的表达方式。
可以参考以下设计方案:
方案一
课 文 中心思想 表达方式
《匆匆》
《那个星期天》
方案二
课 文 中心思想 表达方式 曾经读过的类似文章
《匆匆》
《那个星期天》
活动1:“方案一”主要引导学生发现围绕中心写作方法。“方案二”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生迁移性的思考,这样对“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活动2:结合习作范文(单元三)读一读《伤心的生日》:“整整一个上午,我瞧瞧妈妈,又瞅瞅爸爸,可是他们还是自顾自的忙碌着,对于我生日的事,一句话都没提及,看着我最喜欢的红烧肉,今天我却一点胃口也没有。”再读自己的习作《伤心的 》,对照范文和《那个星期天》你会怎么改。
三、阅读方式的指向——针对表达方式安排阅读形式
对教材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在习作单元里,阅读功能更加倾向于写作。进而,单元阅读内容的教学安排也应更多的围绕“学习表达方式”进行展开。基于此观点,阅读策略可依据教学需要,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
1.精读和略读。
在每个单元里,课文根据各单元语文要素,皆分为精读和略读,自然,习作单元也是。以部编六下语文教材为例,《匆匆》、《那个星期天》需要精读,从中发现、归纳、提炼习作方法。《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为例文,应设为略读,在一个课时内完成。
2.比较阅读。
将课文同中有异的文字出示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把作家题材、风格等相同或或不同作品编织在一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各表达方式优劣,加深学生对好句(段)表达方式的学习。这就是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在语文课堂上不陌生,但贵在用得恰到到好处。在指导《那个星期天》发现“心理活动”细节,体验“反复”背后的情感,“我”最多的举动是什么?在第4自然段中“我坐在草虫里看她们,想象她们……想象她们……想象她们……想象她们……”我提出去掉其中三处反复的“想象她们”,只留一个行吗?引导学生将之与原文比较,突出这段文字通过反复的手法,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情意。促进学生对此类手法学习理解并加深印象,而此时应把握时机做适当迁移。
3.类比阅读。
如果说比较阅读是纵向对比,那么类比阅读则为横向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之处。学习完《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联系学过的课文,还有哪些学过的课文或文章,采用类似的手法通过文字传递情感(如采用反复、连续发问、比喻等);作者又是怎样选取合适的内容(材料)写出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 美文比较 思维跃进[J].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20(3)
[2] 魏斯化. 那个星期天 [Z].《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六年级下册2020(1)
[3] 裴海安主编. 伤心的生日[J].《语文报》——《同步作文名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