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胜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本真未来学校
摘要:“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是本次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实验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主阵地,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养成。本文是多年与学生一起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积累的,抓住重点,把握探究关键;巧妙选择探究内容;有效利用好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等几点实践体会。
关键词:探究 实验 教学策略
正文:
科学探究实验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主阵地,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养成。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下面就多年与学生一起的科学探究过程谈几点策略。
一.抓住重点,把握探究关键
怎样去抓住教学重点是每个教师教学成长的重要问题。是否具备处理教材的能力与是否会抓教学重点有直接的联系。教学中从多个教学目标中通过分析选择主要教学目标,以便完成其它的教学目标。作为从事科学教学的一线我们就得先钻研教材,善于抓住重点把握关键,并围绕教学重点设置适合自己所教班级特点的教学活动,而且要能将活动做深做透,才能产生多种收获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过程怎样才算做透做细了呢?
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预测结果—学生操作或行动—得出结论,这是常用的科学教学模式。总之,要能让学生的情感、思维在学习中可以尽最大限度的投入探究过程当中。比如我们如果将观察探究教学作为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教学,那么就围绕观察探究进行相关活动,着重去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认真仔细全面地观察探究,同样的东西有时可以反复观察,学生观察越深入效果越明显;有效地进行学生有个性化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录;在各个小组之间准确详细的描述;带有探讨的进行交流活动让学生提起劲头来,学生如果能在观察教学的任何环节提出许多发现包括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说明学生卷入了探究学习当中。
二.巧妙选择探究内容
没有实验或观察的科学活动也就算不上探究,但探究内容过多没有进行教学的选择,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探究活动中,实验观察过程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探究的结论。教学时引导学生尽量研究出结果,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这样可以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果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可能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我们在教学的内容上应该有所选择,即要少又要精、且要有学习价值、并且容易掌握的,学生较有兴趣的内容,不能面面俱到。我在粤教版五年级科学《神奇的电磁铁》一课的教学中做了尝试,上了6个班的《神奇的电磁铁》一课,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比如: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有关;磁力大小与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磁力大小与铁钉粗细有关;磁力大小与导线粗细有关;磁力大小与导线长短有关。甚至还有的学生提出磁力大小与中间的铁心长短有关等等……
第一次教学这个内容,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想研究哪个问题就研究哪个问题,学生轰轰烈烈研究开了。由于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有限,结果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有研究什么出来。第二次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选择几个课堂上可操作的,容易得出结果的,而且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个内容进行实验观察,发现问题就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喜悦和满足。作为课堂的延伸,这时我提出:“我们还有几个在课堂上未验证的问题,同学们在课后自己研究。”学生有了在课堂上研究的经验和方法,课后的研究就避免了盲目性,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有效利用好探究时间
有时候差不多半节课后,才让学生真正进入实质性学习的也有,课的前半部分时间浪费了很多。下面的情况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教学不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基础上。教学者没有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感受,盲目备课,照本宣科,通常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范围中打转,新课程的实质性的学习迟迟没有进入。一般说来,一节课利用几分钟时间了解学生后就可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有时这个了解学生的教学环节还可以提前在前一节课结束前完成。如教学《有趣的磁现象》一课时,在学生知道了磁铁吸铁的知识后,安排一个“听话的乒乓球”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如《影子》一课,一上课就让学生做手影游戏,不但能顺利地引入新课,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其次,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老师提示甚至代替过多。只帮不放,不敢给学生亲身体验,不敢进行留有空白点的跨越式教学手段。还有就是形式教学。有时揭示新课题就花费了不少时间,还认为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其实创设情境是多种多样的,简洁才是好的,要太多形式反而不好。更何况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天生的,不需要教师先将学生拖乏了再使用起死回生的做法激发兴趣。只要是合符合情理的开场,您都将能看到学生那种渴望获得新知识而产生的扑上去、卷进去的学习状态,感受到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理解的思维过程去发现和总结规律。
在教学中,我利用丰富多彩的亲历科学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科学创造的全过程。如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就让学生亲手做实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它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的规律。又如在教学《混合与分离》时,首先出示上次课中学生溶解的盐水,让学生观察盐水的变化。学生便会发现:杯里的水面比原来少了,盐水表面有一层膜,轻轻用手一捅就破了,杯的底部还有一些小颗粒,……就学生的发现,让他们进行猜测,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可能盐水蒸发了,所以水面比原来更少了,或者可能上次实验盐放多了,没溶解完,有的说杯壁上的水蒸发了,盐留下来了……学生争论的焦点最终停留在盐会不会随水一块蒸发上。让学生充分的探究、讨论之后,接着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通过学生经历实验的全过程从而发现水蒸发了,盐不会和水一起蒸发,进而使学生联想到怎样把海水中的盐分离出来,把海水变成人们需要的淡水资源。整节课的结论出现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过去教学处理这样的问题往往是用验证的办法简单处理,学生或许有一些满足感,但仅限于获得了一个结论。现在我感到,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探究的快乐是任何其它的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更多的也是关注对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而不是科学知识的传授,目的也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更加人文化、科学化、和谐化。因此科学教学中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住课改的实质,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在多年科学教学当中总结出来的实验探究体会,希望能与同行交流,为科学启蒙教育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科学课》教学杂志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粤教版
《什么是科学》科学教师培训丛书
《江苏教育》
作者简介:陈章胜,男,1972年出生,广东韶关人,中共党员,小学自然高级教师,佛山市优秀科技教师,现任顺德一中附小综合科科长粤教版科学专职教师,顺德区科学骨干教师讲师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