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奇力
店口镇弘毅小学 浙江诸暨
摘要:体育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体育,并引导学生学好体育的重担。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教学工作难以顺利的深入开展。那么,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改变这一现状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文化知识,更要求了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审题素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实际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训练、增强安全意识五方面入手,并以此作为开展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结合体育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想要通过体育教学工作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获得发展,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课堂中,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很高,但这种积极性并非建立在学生对体育课程本身的兴趣与学习欲望之上,而是基于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上获得“自由活动”的机会。而很多教师也没有正确的看待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为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采用单调的教学方法,更加剧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兴趣的下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体育游戏去“投其所好”,满足学生爱玩的心理需求,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例如,教师在执教“篮球”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原地运球的技术动作,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游戏:让学生围成一圈,教师站在中,用短促的哨音向学生传达快速拍球的指令,用长哨音向学生传达慢速拍球的指令,并随机的吹哨,让学生在教师指令下,调整原地拍球的速度。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游戏性,学生的兴趣便会被充分的激发,同时伴随着强随机性,学生的注意力便会在游戏的过程中高度集中,进而促使学生快速的掌握原地运球这一技术动作。
二、重视理论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任何教学活动都无法脱离理论教学,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若是脱离了理论指导的体育教学活动,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非常不可靠的。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课堂中,很多教师却一味的采用“组织学生列队、完成热身运动、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的单调的教学方式,更有甚者,让学生完成热身运动后便让学生解散自由活动。学生既没有在体育课堂当中学到相应的运动技能,也没有得到充足的锻炼。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对今后的体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体育理论教学重视起来,避免“空中楼阁”式的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在进行深入训练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进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相关内容,教师要利用好室内课的机会,向学生开展理论教学。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方法,让学生乐意接受相对枯燥的理论教学。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视频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立定跳远,知道什么是“起跳”、“摆臂”、“落地”的正确方法,并在课堂上适当的向学生拓展跳远运动的种类、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田径项目,为学生拓展视野。在户外课上,教师要在学生开始训练之前,带领学生简单的回忆理论内容,进而让体育理论指导实践,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一段时间内,很多教师,乃至学校都对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体育课堂一直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之中。另外,学生与家长中,“学习成绩大于一切”的想法也是导致此类现象产生的重要诱因。而如今,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要求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更加全面的成长,也就逐渐由上而下的改变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看法,使得体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得以提升。但实际上,仍有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停留在不重视体育课程的阶段,导致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更进一步的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要从自身做起,逐渐影响其他教师,让所有教师都能将体育重视起来。
在很多教师的观念中,“主副科目”区别对待的态度是非常严重的,部分教师,尤其是教学资历丰富的教师,经常以“体育老师生病”、“体育老师临时有事”等荒谬的理由去搪塞学生,以达到占用体育课的目的。为体育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长此以往,必定导致体育教师缺乏系统化的教学经验,加剧教学有效性的下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要增强自己的“科目自豪感”,清楚的认识到体育不需要为其他科目让步,也不能让步,逐渐影响其他教师改变对体育课堂的看法。同时,也要改变“体育课堂即是学生的自由活动课”的错误观念,逐步提升教学质量。
四、以赛代练教学,促进学生训练
谈到体育,就无法绕开体育项目的竞技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感受竞技体育的乐趣,并在竞赛的过程中,将基础动作内容付诸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
例如,教师在执教“足球”项目时,由于足球项目的强对抗性,“以赛代练”的教学方式能够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在开始正式教学之前,教师要向学生简单的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应当掌握的运动技能,进而做好学习的准备。在基础教学完成后,教师便可向学生简单的介绍比赛规则,组织学生进行小足球赛,让学生在竞赛中掌握足球技术。
五、强调运动安全,增强安全意识
体育运动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危险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部分学生由于采用了错误的运动方法、猛然增加运动量等原因而受伤,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强调运动安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适量的运动,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必须要从体育课堂的常规管理抓起,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堂中遵守教师为体育课堂制定的基本规则,对违反规则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惩罚手段,并通过语言的指导与规劝,让学生明白遵守课堂规则的重要性,但要注意惩罚手段,避免学生产生害怕体育课的消极心理。在着装方面,同样要严格要求,如,不允许女同学佩戴各种发饰、首饰;不允许在体育课上穿着牛仔裤、皮鞋;不允许口袋中装有坚硬、锋利的物品;不允许佩戴手表等,最大限度的减少外部安全隐患。
其次,教师要合理的安排教学项目,避免出现教学项目与学生运动能力不相匹配的情况,且要注重教学项目中存在的联系,并注重教学项目所需的运动量,不做危险动作,不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过量运动,避免学生出现运动过量而导致的生理不适,让体育课堂充满设计感。
另外,教师做好应对课堂中出现意外情况的准备,在意外发生时保持冷静的头脑,用最科学的方式处理学生受伤等情况,并定期的向学生普及运动安全知识。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体育课堂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热情,达到帮助学生全面成长的目的。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的运动兴趣入手,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要重视理论教学,让理论成为学生正确、有效运动的指导方针;再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科目自豪感,并逐渐影响到其他科目的教师,引起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第四,要通过以赛代练的形式,让学生感受竞技体育的乐趣,并在竞赛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最后,要强调运动安全,通过常规管理与安全知识普及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胡志刚.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J].科技风,202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