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绿色发展的难点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3/23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2月35期   作者:张茜茜
[导读] 在时代不断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也随着扩大。
        张茜茜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南分局   450000
        摘要:在时代不断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也随着扩大。整体来看沿线绿色发展仍面临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村面源污染依然突出、涉污企业和项目退出难、产业转型发展较慢、部分地区节水意识不强等问题。加快南水北调沿线地区绿色发展,需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护绿色源头;加强生态恢复和建设,铸牢绿色屏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绿色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经济;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凝聚绿色共识。
        关键词:绿色发展;南水北调;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
        引言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具有诸多利用优点,因此人类才会大肆开采利用,但水资源整体分布存在不均的现象,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就当前我国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现状来看,很多人的节约用水习惯还没养成,也没有较高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实际开发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而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对水资源进行严格、良好的管理。
        1南水北调绿色发展概念框架
        在不同时期,南水北调发展面临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势,南水北调优先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南水北调与绿色发展相关的概念都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在南水北调发展中的渗透作用,强调了南水北调—经济—社会—生态综合协调发展,以期实现南水北调绿色生态平衡,进而带来社会、经济和生态财富。南水北调绿色发展提供了一种通用的研究南水北调与绿色发展的融合概念和核心要点,包括内涵原则、核心构成及实现愿景。绿色发展就是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南水北调绿色发展内涵建立在绿色发展理念基础上,可以总结概括为合理化开发、高效化利用、生态化输出、人文化效益和常规化监管。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绿色发展的难点
        2.1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地或丘陵地带,区内经济以农业为主,多为粗放型生产,尤其是水源区上游的秦巴山地区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正所谓“农民不饱,生态治理搞不好”“群众不富,水土流失治不住”,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是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治理难度大。以河南淅川县为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目前仍有约300平方公里需要治理。水源区地形复杂,植被稀疏,土层松散,遇雨极易形成大面积流蚀,加上当地农民为了生计大量开垦荒山,毁林造田,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二是石漠化面积大。若不及时有效治理将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水质降低,甚至严重影响丹江口水库的使用寿命。目前国家尚未将丹江口库区石漠化治理纳入国家生态工程建设范围。三是宜林荒山面积大。南阳市尚有近百万亩的宜林荒山需要造林绿化,其中水源区三县达40多万亩,但地方财力有限,实施造林绿化缺乏资金支持。
        2.2水资源管理不到位
        首先是政府对水资源环保工作投入不够,没有做好宣传工作,无法教导民众和企业如何更好地使用水资源,也没能科学有效地引导和督查使用水资源,导致民众节水意识淡薄,其次水文和水资源管理制度上也存在问题,尚未建立以经济手段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系统,部分地区的水价定位不合理,政府还没有制定强制性。


        3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绿色动力
        生态补偿有利于形成财政激励,促进水源区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就目前的生态转移补偿情况来看,不仅资金数量偏少,分配方法也不合理,水源区防治任务与所得补助资金份额并不匹配,必须进一步明确补偿标准,加大补偿力度,增强补偿对象的针对性和补偿方法的合理性。一是尽快明确生态补偿标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居民为了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丧失了发展机会,本着“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受水区有义务承担水源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付出的成本,对为保护水质做出牺牲的地区给予适当经济补偿,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分工和利益互补。要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评价体系,科学评估水源区生态环境项目建设运行成本和受水区收益,按比例分摊环境成本。二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的可行路径与相关法规。加大对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财政政策导向机制,逐年增加生态补偿资金数额。加强对水源区市县的一系列相关帮扶措施,在资金、项目上对水源区进行倾斜支持,加快解决水源区市县面临的双重矛盾与资金困境。三是合理分配生态补偿资金。为了增强水质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分配生态补偿资金时,不仅要考虑人口数量,还要与水源区面积、治理任务挂钩,资金要向“调水牺牲大、水质影响大、防治任务重”的市县倾斜,避免出现“小污小补”“大污大补”,甚至“越污越补”“越补越污”的现象,逐步建立对生态补偿方的监管、评估和激励机制。
        3.2保护水环境,减少污染
        首先要加强对区域水资源的保护,可以以公益广告、宣传手册、环保倡议活动等形式向社会和公众明确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地位,传达政府在对水资源持续利用及管理上的决心和重视程度,提高人们的节约用水和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理念,形成全社会珍惜水资源的良好氛围,其次相关政府单位需要将水资源节约与水环境保护的理念应用其中,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水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规划,学会利用和保护同时进行,防止出现水资源供需失衡或者是水环境恶化的现象,促使国家和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统一管理,最后要保护水系环境,尊重水系发展客观规律,注重水源地带的生态环境保护,降低工业原因、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对水资源的威胁和带来的损失,实现生态化的水资源均衡发展。
        3.3技术完善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
        就水环境污染监测技术来讲,其主要是利用在线自动分析仪器,而且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等技术相结合,共同构建全面的在线自动监测体系。通过对其合理利用,可以及时了解水质的变化情况,避免出现污染的情况。在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时,处理污水可以综合采用先进的技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混凝沉淀技术。采用有效的处理方法将水质中包含的一级污染物都解决后,利用该项技术可以减少污染物的停留时间,降低不必要的能耗,显著提升水污染处理水平。第二,介质过滤技术。采用成层状的方法对污水进行处理,其可以将水中包含的悬浮颗粒物以及杂质都清除干净。
        结语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通水,沿线受水区的生活用水、生态改善、农业生产等都将愈发从中收益。本文在系统梳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供水运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和初步取得的综合社会成效,分析了面临的一些现实挑战,并从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视角给了提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综合社会效益的建议措施,可为相关南水北调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海峰.南水北调工程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
        [2]梁光源.落后地区的生态实践.环境,2020(2)
        [3]许安强.中线工程以420立方米每秒设计最大流量输水南水北调扮靓美丽中国.环境经济,20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