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睿
广东现代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 抗震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免建筑物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抗震设计想人员人员严格遵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了解建筑物的地质情况。此外,还应注意建筑空间的设计,科学的平面布局,更多地了解建筑结构侧向刚度的变化,尽量降低建筑物的重心,使结构设计对建筑物的耐久性和安全性等设计要求。
关键词: 建筑结构; 抗震设计;要点
1前言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明确建筑抗震设计的必要性是首要任务,明确建筑结构本身的设计任务,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通过有效的抗震设计,使建筑物免受地质灾害的影响,积极总结成功的设计经验,选择具有多次抗震措施,减少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便于更好地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
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2.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带来严重的破坏,这是难以控制的。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结构的环节时,及时采取多层次的抗震措施,配合有效的技术手段,大大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使建筑物免受地震破坏,不仅可以减少经济损失,而且为群众带来了安全保障。
2.1 抗震设计的原则
设计人员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循如下两项设计原则: 第一,科学原则。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是首要考虑因素,而使用者的安全则是首要考虑因素。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标准和抗震措施应当符合国家规定,设计过程应当科学、有效; 第二,安全原则。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有效的方法降低内部刚度,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意识地进行操作,并采取多级抗震措施,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要点分析
3.1 注重结构的整体性和合理配置建筑构件
要保证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应从整体结构的抗震角度考虑。以建筑结构为整体进行规划,分析抗震设计中存在的地震灾害隐患,避免单一设计和整个建筑结构的倒塌。即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人员合理布置建筑构件,仔细检查各构件之间连接点的质量,使各构件之间的连接牢固。充分认识到建筑构件的松动容易导致建筑功能的下降,因此为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及时了解玻璃幕墙在地震作用下的混凝土性能,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玻璃幕墙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便于连接建筑主体的各个部分。
3.2建筑抗震场地选取合理性分析
选做具有抗震良好的场地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建筑物的表面性质不稳定,也会影响该区域以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如果发生地震,建筑物的表面性质不稳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将大大降低。具体而言,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应选择开敞、平坦、稳定的地质结构作为施工场地,通过必要的技术试验,确定土的硬度和密度,以满足建筑结构的荷载要求,从而保证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此外,在选择地震场地时,应避免山区河岸、采空区、地震断裂带和软土剖面。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必要采用相应的技术处理方法加固地基。
3.3自重控制和薄弱环节控制分析
像地震一样的的自然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与建筑物的高度和重量都是成正比关系,因此在保证结构稳定的前提下,降低建筑物自重成为抗震设计的关键。以高层建筑为例,在地震发生时,倾覆力矩将被建筑物本身的重量无限放大,这种变化将影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所以有必要通过减轻建筑物的重量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应采取适当措施提高短柱的延性和承载力。这一环节的优化改造也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3.4 合理选择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
通过对多次地震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综合分析,钢结构具有最佳的抗震性能,但由于其经济成本高、维修费用高,限制了其在抗震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目前,许多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都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具有造价低、整体性好的特点,能突出结构的延性,但在长期的地震作用下,由于地震荷载的作用,构件会开裂,其刚度会逐渐下降,建筑物的稳定性难以保证。另外,还有一种新型的混凝土结构,虽然有效地降低了施工难度,但其构件的变形能力远远低于构件本身的强度,不利于建筑结构的稳定。因此,在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地形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在满足建筑结构承载能力的条件下,设计人员及时布置结构平面,结构平面整体性好,建筑立面和竖向截面规则,横向刚度变化均匀。为了防止结构侧向承载力的突然变化,注意结构的侧向刚度,主要采取了降低薄弱层重心的措施,这就要求结构的竖向布置必须连续均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墙体、立柱等的布置,及时调整墙体的长度,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和整体造型设计更加合理。
3.5 设置多重抗震防线和悬挂隔震设计控制分析
在设计中每次增加一条地震抗震线,如果在发生地震时,就可以有效增加居民逃生的希望,尽量选择性能优越的建筑材料作为抗震线。在此基础上,抗震构件应安装在建筑物的适当位置,以进一步减少地震的影响,最终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悬浮隔震就是使用悬浮结构,简而言之,大多数建筑结构在发生地震时都悬浮以减少地震的影响。悬挂处理后,地震波能量不能传递到建筑结构中,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悬挂隔震最常用的方法是大型钢结构,其核心部件是钢结构悬挂系统。如果从构成上看,大型钢结构主要分为主框架和副框架两大部分,通常副框架通过链条或吊架挂在主框架上面。在此基础上,地震时只有主框架发生振动,因为子框架的链条或吊杆作用不接受地震波能量,子框架不产生惯性力。
4 抗震设计要点实例分析
在一建筑工程实际中,该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1级,抗震设防类型为: 裙房区域,底层为乙类,上部为丙类,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实际情况,主建筑轴线6至12柱距离由原来的10.2米调整为12.4米,该区域的柱数改为5柱。分析了主楼与裙楼的沉降差异,将主楼的绝对沉降控制在2 cm 以内。根据各构件的受力情况,增加楼板厚度,加强周边梁板的配筋设计,在斜腹板中采用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以保证节点设计的可靠性,最终使得建筑结构设计发挥良好的抗震作用。
5结束语
本文很好地结合了个人工作经验以及分析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实例,希望同行充分认识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熟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包括抗震设计原则、结构整体性、建筑空间设计、结构选型、建筑构件配置等内容,正确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更好地保证建筑结构的符合国家抗震标准,以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群众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萌.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要点[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23):5-7.
[2]赵振东.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18):104+106.
[3]闻奇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分析[J].地产,2019(09):121-122.
[4]孙晓斌.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0):62.
[5]徐克铣.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J].江西建材,2017(23):42+46.
[6]潘长英.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6(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