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日嘎
巴林右旗大板第二中学 内蒙古赤峰市 024000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会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语文是一门只需要记忆的课程,从而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的情况,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兴趣入手,改变学生对语文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培养;教学
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并且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知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发语文教育的价值,带领学生深入探索中华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以下就是对此的一些具体看法。
一、使用多样化的课堂导入手段
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会分散的,如果没有兴趣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往往会变得很低,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更要加强对课堂导入手段的使用,通过充满趣味性和探究性的课堂导入手段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被导入情景所吸引,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进来,为了学习知识而付出努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并且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比如,在教学《动物笑谈》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使用游戏导入的方法。学生对于动物的兴趣大多是比较旺盛的,教师可以在课前从网络上搜集各种动物的图像,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剪影的形式,然后在课堂上一张张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猜一猜这些剪影都代表着哪些动物,看看哪些学生能够猜的最快、最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动物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再比如,在教学《黄河颂》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引起学生的积极情感,我使用了多媒体进行导入,让学生在读课文之前在多媒体的帮助下领略黄河的波浪壮阔,带给学生震撼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结合
写作困难是阻碍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从写作教学的角度入手,提高学生的写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收获写作的乐趣。
教师可以使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将从阅读当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做到活学活用,从而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使学生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经验,体会写作成功的成就感。
比如,在教学《背影》这一篇课文时,文章中对于细节的刻画十分的到位,但是初中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情感,从而导致学生无法与作者共鸣的情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初步地阅读过后进行了小练笔,将其中涉及到的人物的心理历程记录下来,从而使学生与文本中的角色产生亲密的接触,理解文中人物的行为举止,从而在写作当中促进学生的阅读;再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进行了续写,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想一想在小孩子揭示了真相之后,皇帝、大臣这些主要角色都会作何反应,从而让学生可以进行大胆的想象,在锻炼学生文笔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这样,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具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组织学生展开合理的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情况,展开合理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去做、动脑去想、动口去说,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真正的使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从语文学习中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进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养成。
比如,在教学《敬业与乐业》这一篇课文时,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一次辩论的活动,让学生思考“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是考虑现实需求比较重要还是考虑心理上的需求比较重要”这个问题。为了考察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每个学生都要通过抓阄的方式去确定自己的辩论方向,从而增添辩论活动的趣味性。在这次的活动中,学生被分成了四个小组,每两个小组互为对手,展开辩论的活动。这样,通过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空间,让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自己脑中的知识与经验,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
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展开了一番叙述。让学生带着充足的兴趣参与到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扩展中来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且使学生不断地找到学习的动机,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心理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吸取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赵莹莹. 语文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教学改进[D].青海师范大学,2017.
[2]张海红. 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