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念好“石头经”——兼议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5月14期   作者:张传郧
[导读] 课改以来,在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中,我校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张传郧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初级中学 442531  
        课改以来,在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中,我校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多年来积极尝试探究,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新颖的语文实践活动,尤其是以“汉江奇石”为主题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最为成功,并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做以简要介绍。
        我校开展的以汉江奇石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有:阅读赏石写石文章;采集汉江奇石;建设以汉江奇石为主要展品的校园小型汉江文化展阅室;说石,说一说自己阅读赏石写石文章,及觅石赏石的体会和感悟;赏石,为汉江奇石命名;写赏石文章;办以汉江奇石为主题的语文小报,等等。
        也许是由于活动形式新颖别致饶有情趣,也许是因为在汉江边长大的孩子们对汉江奇石有着深厚的感情——当然,与老师们的精心准备、科学组织和正确引导也不无关系——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活动的认真令人感动,而他们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杰出“成果”也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不由得拍案称奇大声叫好。几乎所有活动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这里只做简要介绍。
        阅读赏石写石文章,因为针对性强,等着要用,根本不用教师督促,学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阅读热情。网上下载文章供其他同学学习者有之,专门进城到新华书店买奇石鉴赏专著者有之,到四邻亲朋处寻找借阅赏石书刊者更是大有人在。结果,不满一月几乎每位同学都成了小小奇石鉴赏家,说起石头来个个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俨然内行。
        采集汉江奇石,甚至都不需要安排组织,老师只需强调一下采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注意安全等,同学们一连数周每个星期天都主动到山岗河谷寻觅采集造型奇特的石头,很快就采得堆积如山的“好石头”,几乎每一块都有“个性”有“特色”,并且不乏“精品”。接着,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同学们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挑拣、清洗、打蜡,订制底座、支架和展台,布置装饰屋子,只用了短短半个月就建起了一个以汉江奇石为主要展品的像模像样的校园小型汉江文化展阅室。可别小看了这个展阅室,它不仅是一个校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永久性基地,而且是同学们展示文史、艺术等学习成果,感受领略汉江文化的实实在在可感触的“圣地”。展室建起不久,声名鹊起,省内外兄弟学校慕名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同学们别提有多自豪多高兴了。
        “说石”贯穿以汉江奇石为主题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的始终。每一项活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鼓励学生大胆地说积极地说,说出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感受和想像,看法和创意,发现和收获等,在评说、交流和碰撞中展示、分享和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举行了几次有准备有组织的较大规模的演讲活动,给学生创造交流赏石心得和展示“口才”的机会。演讲会上,大多数“演说家”都从容大方侃侃而谈。有的一本正经地“讲授”有关奇石鉴赏的“科普”知识,有的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觅得好石头的曲折过程,有的诙谐风趣地谈论自己欣赏石头时产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更多的则是谈自己为奇石命名和写“石文章”过程中的推敲和选择,机巧和灵感,辛苦和惊喜,经验和收获等。较大规模的演讲会,不仅使同学们受到奇石文化的洗礼,分享到奇石鉴赏活动中成功的的喜悦,而且在校园里营造出浓厚的“说辩”氛围,提高了同学们演说的兴趣和能力。
        “为汉江奇石取个好名字”是以汉江奇石为主题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的“重头戏”。实践中我们发现,开展此项活动要注意两点。一是“硬件”齐全,要有一定数量供学生有选择地观赏取名的“奇石”。如若石头太少或“有意思”的奇石太少,学生不看好它们找不到“感觉”,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取不出像样的名字来。

但若石头多特别是“有意思”的石头多,学生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从而找到“灵感”,进行“艺术”想像和命名。这方面我们学校条件为错,因为我们已经下大力气建起了一个永久性语文实践活动基地——汉江文化展阅室,内有大量师生们辛苦觅得的汉江奇石,学生可以在里边自由“淘石头”,挑选自己喜欢的展开想像进行命名。二是欣赏品味奇石的时间要充足,切忌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活动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自由地,尽情地细细地观赏、品味、联想、思考和推敲。只有时间充足,欣赏“把玩”的时间长,才能慢慢看出“门道”找到感觉,于平凡中发现奇妙之处,才能取出形象传神意味深远的好名字。也可以不专门规定时间要求学生都去开展什么“活动”,而只是提醒学生在某一个时间段,有空了有兴致了去“看看石头”,试着给石头取个名儿,比比看谁起得有意思起得合适。这样使得学生更轻松更快乐,也就更容易有“神来之作”。我们学校就这样,汉江文化展阅室的门儿开着,学生课外时间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就当作是去“消遣”休息,觉得哪块石头有点意思,就根据你觉着的“意思”即兴起个名儿。
        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有兴趣,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即使是初中生,也能“点石成金”,取出非常漂亮的能让石头“起死回生”的好名字。比如,一小两大三个非常普通但特别圆的石头,被名为“团团圆圆”或“吉祥三宝”,两块几乎一模一样的椭圆形油光青,被名为“兄弟”,一块极似脚掌的石头被名为“父亲的大脚板”,一块有弯曲的“小路”、倾斜的树的石头,被名为“回家的路”,等等,都立刻让冷冰冰的石头有了生活的气息和人间的温情;比如,有些平凡的石头被学生赋予了历史、文化等特殊内涵,像“老红军”、“长征”、“夜袭”、“伤痕”、“郧县人”、“中国龙”、“和平鸽”等;再比如,同学们由石头奇特的形态纹理联想到有关诗句,用一句古诗为石头题名,像“飞流直下三千尺”、“远上寒山石径斜”、“黄河之水天上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一下子让凝滞的石头鲜活生动起来,具有了诗情画意,引人无限的遐想,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学生怕写作文,缺乏写作技巧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因为无事可记,无话可说,没有想要讲述的事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看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有了生活、事件、情感和思想的“源头活水”,作文不仅不难不“痛苦”,而且是一种享受,在“享受”、“卖弄”和“倾诉”中作文,成功是十拿九稳的。比如,因为有了“读‘石文章’”、“采集汉江奇石”、“赏石”、“为汉江奇石取个好名字”等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积累和铺垫,我们的“写‘石文章’”语文实践活动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几乎不需要做过多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几乎是轻松自然地写就了一篇篇让人拍手称快的好文章。同学们写的“石文章”角度、风格不同,各有短长,但大都可圈可点堪称佳作。有的作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温暖的石头》,小作者由三块圆圆的名为“团团圆圆”的石头联想到一家人团聚时的温馨快乐,又想到自己作为留守少年周末一个人呆在家里时的寂寞艰难,写出了希望母亲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陪伴自己的心声,朴素的文字真切的呼唤,几乎字字含情句句含悲,读来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我们的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积极扎实地开展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无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还是综合素质的发展,乃至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都是大有裨益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实践活动集学习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感兴趣,尽心尽力投入其中,所以容易创造“奇迹”,容易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