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5月14期   作者:杨敏
[导读] 在幼儿教育的实施中,教师需要以良好习惯的培养为教育引导的方向,通过习惯培养活动的实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
        杨敏
        山西省临猗贵戚坊幼儿园
        摘要:在幼儿教育的实施中,教师需要以良好习惯的培养为教育引导的方向,通过习惯培养活动的实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同时,幼儿习惯的培养需要从生活习惯、文明习惯等六大习惯层面进行培养,切实帮助幼儿在教育活动的潜移默化中建立良好的行为意识、实现良好习惯的逐步建立。
        关键词:幼儿园;习惯培养;策略
        良好的习惯主要包含生活习惯、文明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和学习习惯六大方面。无论是哪个方面的习惯养成,都将影响到幼儿的一生。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从娃娃抓起,尝试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对幼儿实施习惯培养,借助日常教育活动的实践达成良好习惯的培养效果。同时,为了保证习惯培养的实施效果,教师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安排引领幼儿参与,帮助幼儿在每一天的幼儿园生活和活动体验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凭借习惯建立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素养。
        一、生活习惯的养成
        在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时,教师需要通过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引导对幼儿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在每天的幼儿园生活中,教师借助良好的生活作息对幼儿实施引导,帮助幼儿在幼儿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教师还需要借助家园共育的实施开展生活习惯培养,要求家长与教师以其对幼儿实施生活习惯的培养。
        例如,教师针对生活习惯培养的策略召开家长会,希望家长和教师一起对幼儿实施生活习惯培养。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求家长帮助幼儿按时作息、早睡早起;在吃饭的时候,家长需要与教师保持一致的要求,请幼儿不挑食不偏食、吃饭的时候不乱说话。经过教师和家长的合力引导,教师逐渐发现了幼儿的变化——班级中从来不午睡的幼儿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下闭上眼睛,且确实能够很快进入睡眠。通过家长反馈,教师发现是家长在家庭中也为该幼儿增加了午睡的习惯培养活动,帮助幼儿养成了午睡的良好生活习惯。经过家园共育的生活习惯培养,幼儿不仅切实改变了不良的生活问题,还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文明习惯的建立
        文明习惯的培养需要从日常的点滴做起。教师需要注重幼儿的不文明习惯和行为,尝试借助引导的教育形式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促使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应用与践行。久而久之,幼儿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也将伴随着文明习惯的建立遵守公共秩序、养成具备文明礼貌的美好品质。
        例如,为了帮助幼儿建立文明习惯,幼儿教师会在每天入园时对幼儿说“早上好!”。一开始,班级中仅有部分幼儿会主动回应教师,大部分幼儿都是微笑着、有些不好意思。在放学后,教师会大声对幼儿说“再见!”。随着文明教育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幼儿发生了变化——当幼儿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会主动跟教师问好;在幼儿园碰到其他教职员工的时候,幼儿也会主动问候;在放学后,幼儿会主动与教师挥手,说再见。在后续的文明教育渗透中,幼儿不仅掌握了礼貌待人的文明习惯,还能够坚持爱护公物、不乱扔垃圾、遵守公共秩序等多样化的文明习惯。可见,经过幼儿教育的日常引导和渗透,幼儿将切实建立文明习惯。
        三、劳动习惯的培养
        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热爱劳动的人将是充实且快乐的。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借助劳动教育的实施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帮助幼儿掌握劳动参与的基本方法、促使幼儿逐步建立良好的劳动习惯。久而久之,幼儿将凭借劳动习惯的建立成长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优秀儿童。
        例如,在每天完成操作活动之后,教师会要求幼儿“自己将操作物品进行整理和收取”;在每天吃饭的时候,教师会要求当值小组长帮助教师“收发餐具”;当幼儿每天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教师则会要求幼儿自己穿衣服、穿袜子、叠被子。一开始,幼儿不太愿意自己做这些事情,还有些幼儿不会做这些劳动事务。随着教师的劳动教育和引导,幼儿逐渐建立了“劳动最光荣”的意识,且能够凭借日常的学习和练习将劳动技巧应用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

经过教师的教育引导,每一位幼儿都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方法,也能够在幼儿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幼儿还在家庭中积极应用劳动方法,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工作。可见,幼儿借此建立了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卫生习惯的训练
        卫生习惯的训练不仅能帮助幼儿建立卫生意识,还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卫生保障方法。在幼儿教育实施中,教师需要借助卫生习惯的培养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践行良好的卫生习惯。
        例如,教师在幼儿园中进行了“七步洗手法”的详细教学,保证每一位幼儿都在观察和演示中掌握正确的洗手步骤。一开始,有的幼儿觉得七步洗手法“很麻烦”。于是,教师就借助绘本《不洗手的战争》请幼儿阅读,引领幼儿了解不洗手的危害——经过绘本的欣赏和阅读,幼儿纷纷建立了“我要认真洗手”的意识,且在洗手过程中积极应用七步洗手法的操作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教师发现了幼儿的变化:当有的幼儿偷懒、没有认真洗手的时候,其他幼儿则会及时提醒他,借助不认真洗手的危害对其实施教育引导。久而久之,幼儿都在卫生训练中掌握了保持个人卫生的基本方法,也在活动体验中达成了良好卫生习惯的有效建立。
        五、语言习惯的教育
        很多教师和家长会忽略语言习惯的培养。其实,语言习惯的培养不仅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还将对幼儿的人际交往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借助语言习惯的培养对幼儿实施教育引导,帮助幼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践行中掌握良好的语言习惯。
        例如,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很多幼儿存在“爱插嘴”“不愿意倾听”“说话声音太小”等不同的不良语言习惯。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实施针对性引导。某次,一位幼儿发言,其他幼儿打断了他两次。于是该幼儿很生气,质问另一位幼儿为什么不听他说话——教师顺势开展了“尊重他人、耐心倾听”的语言习惯教育。经过教师的引导,幼儿了解了倾听的重要性,建立了耐心倾听他人发言、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语言习惯。还有一次,教师说话的声音特别小——幼儿纷纷要求教师大点声——教师借助“声音洪亮”语言习惯的教育对幼儿实施引导,帮助幼儿直观感受声音太小对于他人造成的不便之处。经过教师的耐心引导,每一位幼儿都建立了良好的语言习惯。
        六、学习习惯的完善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升幼儿教育的实施效率,也将对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涯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借助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建立专心致志、热爱阅读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每天都会引领幼儿在阅读区域中参与阅读。一开始,有的幼儿坐不住,翻两下书就跑去玩其他玩具了。于是,教师就借助故事讲述的形式对幼儿实施训练,帮助幼儿在教师的趣味化讲述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后来,幼儿逐步建立了阅读参与兴趣,且能够十分钟左右集中注意力参与自主阅读。随着阅读活动的持续实施,幼儿的阅读时长逐渐延长,有的幼儿甚至能够达到半小时持续、专注的参与阅读。最终,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建立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且切实养成了专心致志、热爱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幼儿的习惯,教师需要借助生活引导活动的实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需要借助文明教育的实施帮助幼儿建立文明习惯;教师需要借助劳动活动的组织引领幼儿参与,帮助幼儿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需要借助生活卫生活动的组织引领幼儿践行,帮助幼儿在活动体验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需要借助语言表达活动的开展鼓励幼儿参与,帮助幼儿在实践中达成语言表达习惯的建立;教师还需要借助探索活动的实施引领幼儿参与,帮助幼儿在科学活动的探索中达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建立。最终,幼儿将在多元化的习惯培养过程中了解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切实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朱艳.幼儿园生活教育的行与思[J].文理导航(下旬),2020(10).
        [2]戴杰.幼儿园管理中家园联合的有效途径[J].教育界,2020(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