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5月14期   作者:孟凡香
[导读]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信,进行高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教学时若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需要老师适当结合相关的例题进行相关方法的讲解,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便利,使学生充分理解相关内容。
        孟凡香
        第二中学校 黑龙江省五常市 150200
        摘要: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信,进行高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教学时若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需要老师适当结合相关的例题进行相关方法的讲解,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便利,使学生充分理解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受以往教学方式影响,老师对如何进行高中数学解题教学,感到苦恼,对此本文就相关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策略探讨
        在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应该以学生能够从容应对高考为主要前提,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首先告知学生高考经常考察的数学知识点。经过多年的教学,老师发现数学中的函数不等式问题,圆锥曲线问题,三角函数问题是经常考察的内容,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可以借助函数不等式例题,使学生知晓基本解题方法;其次综合圆锥曲线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同时结合三角函数的问题,讲述解三角形的具体方法并适当进行拓展,本文就以上方面进行了相关讨论。
        一、借助函数不等式例题,使学生知晓基本解题方法
        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若采用死板的理论知识教学方式,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同时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由于较为笼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不足,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可以适当结合相关例题进行教学,在近年来的高考中,函数不等式是重点的考察内容,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可以结合函数不等式例题,使学生知晓基本的解题方法。
        例如老师在讲述函数以及不等式的内容时,老师可以给出以下例题:已知g(x)为偶函数,f(X)为奇函数,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为g(x)-f(x)=2x,若有x属于[-1,1],使不等式m·g(x)+f(x)小于等于0有解,那么m的最大值为?我们首先要考虑能否将相关的函数表达式求出,由于题目中g(x)-f(x)=2x我们有知道其中的函数奇偶性,所以将所有的x变为-x,那么我们可以得到g(-x)-f(-x)=2-x,我们再根据奇偶性,我们可以得到g(x)+f(x)=2-x,那么接下来我们在进行两式相加,最终可以得出2g(x)=2x+2-x,进而我们可以得出g(x)=2x+(1/2)*/2,同理我们可以得出f(x),通过两式相减,可以得出(1/2)x+2*/2,,就此我们已经得出了相应的函数表达式,接下来我们可以将相关表达式带入,m·g(x)小于等于f(x),由于g(x)=2x+(1/2)*/2恒大于0,那么就有m≤g(x)/f(x),因为这是一个存在性的问题,老师可以询问学生我们应该求其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学生回答:如果是恒成立是最小值,如果是存在则是最大值,我们可以让-g(x)/f(x)为h(x),那么h(x)经过带入,我们最终可以得到,2x-(1/2)*/2x+(1/2)*,由于这个函数过于复杂,所以我们可以进行化简,同乘2x,然后令2x为t,我们可以得出,h(t)=t2-1/t2+1,由于x属于[-1,1],所以2x属于[-1/2,2],在进行求导,最终得出导数是恒大于零,所以最大值,在2处取得,最终得出最大值为3/5,通过相关例题使学生知晓基本的解题方法,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便利。
        二、综合圆锥曲线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在高考中,圆锥曲线经常作为最后的压轴答题出现,但是对于山东省的考生来说,自身的学习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时老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圆锥曲线问题解题能力,老师可以在讲述相关的例题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讲述具体的解题步骤综合相关的图像,培养学生属相结合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为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条件。
        例如老师在讲述圆锥曲线的问题时,老师可以给出以下例题:已知椭圆x2/a2+y2/b2=1,且a>b>0,右焦点与抛物线y2=2px焦点重合,点p(2/3,2√6/3)为椭圆与抛物线的交点,求出抛物线与椭圆的方程。

老师可以首先借助信息技术,画出相应图形,标注相应的条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同时将点的坐标带入,从而得出了抛物线y2=2px的p为2,所以抛物线为y2=4x,在得到相应的方程后,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焦点坐标(1,0),因为共焦点,所以可以得出c为1,由于点p(2/3,2√6/3)为椭圆的一点,所以,我们可以得出a2=b2+c2,(2/3)2/a2+(2√6/3)2/b2=1,虽然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能解决问题,但是较为困难,所以这就需要一些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将一些常考方程列出,然后进行相应的验证,通过相关的例题,讲述相关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结合三角函数的问题,讲述解三角形的具体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该意识到,三角函数的问题也是高考经常内容,同时经常以较为基础的形式来体现,所以在进行三角函数的相关教学时,老师可以结合三角函数的问题,讲述解三角形的具体方法使学生在了解具体的解题思路的同时,明确其中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课堂。
        例如老师在讲述三角函数知识时,老师可以结合以下例题:在三角形ABC中,角A,B,C对应相应的边,而且(bcosC+ccosB)sinB=acosB,如果三角形面积为,AC的中点为D,B为60°那么BD长最小为多少?根据相关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出1/2ac·sinB=√3,由于B为60度,那么我们可以得出ac的乘积为4,AC的中点为D,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对于这道题,有一个较为简单的办法,即用向量的方法,所以向量BD就等于1/2(BA+BC),如果求BD长最小值,那就需要求出模长最小值,就需要我们两边直接平方,再根据已知的条件,我们最后可以得出1/4(c2+a2+2accosB),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得出,1/4(c2+a2+4),我们观察c2+a2+4会有一个不等式,我们根据不等式的关系,最终可以得出BD模长平方大于等于3,所以BD最大值为√3,在讲述完毕之后,老师可以告知学生这是一道较为少见的利用向量的方法,结合余弦定理综合不等式进行解题的题目,通过相关的讲解,使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相应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便利。
        四、结合相关例题拓展,提升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老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告诉学生,在高考过程中,通常设置三种题型,基础题,一般题以及拓展题,对于数学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老师应该适当结合关例题拓展,提升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之后,对相关的题目进行变换,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提升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生对三角函数的问题有了直观的了解之后,老师可以结合例题进行简单的拓展:已知一个数列{an}的首项a1=5,前n项和sn,满足sn-n2=n(an-1)证明an为等差数列,求其通项公式。老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这道例题告知学生,如果在题目中看到sn与an的关系,那么对于这类题型我们一般可以采用仿写作差法,老师还可以讲述使用错位相减的相关题型,讲述数列放缩法的相关应用,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为接下来 的数学教学创造相应的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中的函数不等式问题,圆锥曲线问题,三角函数问题是经常考察的内容,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可以借助函数不等式例题,使学生知晓基本解题方法;其次综合圆锥曲线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同时结合三角函数的问题,讲述解三角形的具体方法并适当进行拓展,逐步提升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孙岚.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应用能力[D].苏州大学,2008.(03):5.
        [2]林美兰.相关理题讲解,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高中生数学解题思路的培养路径研究[J].中学学习与研究,2016(24):7.
        [3] 顾慧玲.数学核心素养与日常教学的结合策略[J].才智,2018(9):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