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锋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灵璧中学234200
摘要:现如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正如火如荼,高中化学教学因此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挑战,迫切需要进行全方面地转变和创新。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并从精选内容设问、开展讨论活动、设置实验活动三个层面出发,系统地分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策略和科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化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行为方式,调整教学的结构、策略和体系,转变并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广大的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彻底地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彻底扭转落后的教学局面,结合现实学情来推进化学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革新,以建构更为稳定的教学模式体系,提高化学教学的效能和效果,进而让学生在高效学习的同时可以实现能力、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精选内容设问,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的设置和提出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与思考、促进学生学习与探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具体来说,化学教师需要对化学教材课本展开全面、深入且细致地研读,以明确并提炼出其中的重点、难点和要点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出启发性、发散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向学生提出以展现出问题的作用,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动机,启发学生的认知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和对知识的探究,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式。
例如,在教授《氮的循环》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存在形式。上课后,笔者先为学生们介绍本节课程的内容,随后,笔者从教材中提炼了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们的学习思维,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立即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对教材内容展开了深度学习。这样,笔者通过精选内容设问,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二、开展讨论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常代表着课堂教学氛围的生动活泼,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对班级授课的模式进行革新,先基于对班级内学生学习情况的认知了解来进行科学合理地小组分配,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和空间;其次,教师需设置合理的任务或者话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展开组内的沟通、讨论、互动和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与看法,实现思维碰撞和优势互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和状态,切实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教授《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时,本节课程笔者实施了小组合作探究法展开教学,在课程开始前,笔者将学生们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小组成员划分好后,笔者再正式展开教学。课程开始后,笔者再带领学生们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学习,并且布置一些探究任务来引导学生们讨论,任务如下:什么是离子化合物?常见的哪些物质是离子化合物?什么是共价化合物?常见的哪些物质是共价化合物?任务下发后,笔者给予各小组充足的讨论时间,在学生们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会在各小组周围巡回,从侧面给予学生们指导。这样,笔者通过开展讨论活动,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
三、设置实验活动,锻炼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则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理解与掌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所以,高中化学教师要从以往“重理论、轻实践”这种落后的观念中转变出来,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依据理论性课程知识内容来设计验证性、探究性的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和操作机会,促使学生可以完整地经历实验过程,强化理论和实践的关联,从而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实践动手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氧化剂和还原剂》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通过实验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在课程开始前,笔者先为学生们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道具和材料。课程开始后,笔者带领学生们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预习,了解课堂实验内容,随后,笔者给予学生们独立设计实验的空间,培养学生们科学实验的精神,在学生们实验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们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们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这样,笔者通过设置课堂实验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实施的背景下,各个学科教育教学都应当展开全面地改革、创新和转变,以此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教学形势,去满足学生的根本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广大的高中化学教师应真正地具备创新的观念和先进的认识,把握课程改革发展变化的趋势,明确全新的教学要求,进而通过精选内容设问、开展讨论活动、设置实验活动等策略的运用,来助力高中化学教学的转型和升级,最终才能全面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樊尼尼.高中化学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效果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7,19(11):138.
[2]尹武梅.优化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探讨[J].才智,2017(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