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5月14期   作者:肖昌福
[导读]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
        肖昌福
        贵州省赤水市宝源学校   564702
        摘要: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学习数学,意味着掌握一种用现代科学语言构建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掌握一种理性思维模式和数学技能;获得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意识或数学习惯,即数学观念;养成数学品质,像所有的这一切,都称之为数学素养。  一个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本功。那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我们数学老师应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要从学生们的思想和态度入手,使学生能主动的、积极的、有兴趣的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应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很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解决数学问题、打好数学基础、提高数学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生;素养   
一、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其二是数学思想,是一条暗线。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如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集中渗透了函数思想.正比例、反比例概念中揭示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实质上就是函数关系。这部分教材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角度研究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小学生能接受的形式和表达方法介绍了初步的函数思想。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应通过画图、列表等直观方式,画龙点睛地强调量的“变化”,突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所必须的,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让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 .  
        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正是展示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观点。如学习32-8退位减法时,让学生在桌子上摆32跟小棒,然后让学生摆动小棒,设法得出计算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均得出结果24。他们各自讲自己的思考过程,方法一:先借1捆,10-8=2,再将2和剩下的22合起来是24根;方法二:个位2不够减8,取一捆与2根合起来是12根,12-8=4,将剩下两捆加上4根就是24根. 学生在亲身感受下,能有条理地讲述计算方法与过程,发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出思考,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途径。在操作中,学生必然会思考:如何摆放、移动,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如何移动最好,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从而帮助学生是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

学生只要按照操作的过程讲出自己的想法,从中既获得了知识的内涵,又较容易地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样自然结合,学生学得有趣,讲的有劲,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   
        《标准》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学习接受起来会更容易,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能更放松、更主动、更有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学习活动会更积极,而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生活场景恰恰是他们最熟悉的。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讲解数学知识,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信和数学学习的兴趣。新闻中的数据,彩票,股票赫然在目,可是数学课堂对此不屑一顾。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几乎失去了应用能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当数学和儿童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是激发儿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教育者应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通过活动去理解有关知识,而不是与实际脱节,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在无形之中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使人人能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要购买多少涂料;植树节时根据种植面积和种苗棵树,计算行距,株距......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劲头,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四、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形成数学技能。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孩子参与的活动,注意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数学素养还包括获得数学能力,养成数学品质等。而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每一位数学教师去培养。只有每一位教师都把自己看作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看成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不仅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成问题,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也不成问题。这样,课改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也不再会是一句动听的口号。每一位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于占海.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4, 000(034):180-180.
        
[2]王彩云.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J]. 教育科学(引文版):00138-00138.
[3]杨新桃.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 数学大世界(上旬), 2018, 000(001):P.50-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