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初中化学合作教学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5月14期   作者:孙卫国
[导读]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性,而教师也变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孙卫国
        湖北省大悟县金山中学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性,而教师也变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文基于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的开展,对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式,而加上信息技术的帮助,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面对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群体,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教师都可以有效地弥补一些不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信息技术在“物质构成与变化”中的运用
        在“物质的构成”相关教学中,学生常会因为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而导致知识难以理解,比如探索物质的微观构成,采用教师讲解、实物微观模型或是合作探究都方式,也很难使学生想象出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的构成。而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现水的微观构成,学生在flash动画中很清楚地就能看到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水分子是由氢氧原子构成的,这样不仅可以使知识在学生脑中形成微观的深刻印象,而且降低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错误情况的几率。
        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课前也可以通过教师所提前准备的微课视频或是其他教学资源来揭秘蕴含着无穷奥妙的微观物质世界。教师通过在课前找一些对本节课教学有所帮助的教学资源,在下发给每个小组后,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活动,这样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学习习惯,还能够在课堂教学避免出现以往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所产生茫然的情况。小组成员们在课前集中观看了与新知有关的内容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便会更加顺利和有效。
        在“物质变化”部分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于物质的化学反应都还没有形成整体认识,教师需要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先进行知识性总结,在合作过程中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并呈现,然后再通过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将学生设想到可能与物质变化有关的化学反应都总结到课件之中,再根据小组汇报情况来对物质变化特点进行总结,根据特点可以将相同的反应与不同反应进行分别整理,学生在观察和记录的同时,不断进行思考,促进了自身知识结构的形成。此外,在化学反应部分的最后复习阶段,通过这种信息技术结合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节省学生的复习时间,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学生错误的出现率。
        二、信息技术在“认识化学物质基本原理和概念”中的运用
        定量认识化学物质是学生对化学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部分,而在这一部分知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对于学生能否继续之后的知识学习有着理论性的指引作用。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主要体现的是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来探究对化学原理和概念中关键含义的理解,教师通过多媒体和导学案的辅助,在课前将一些学生们的前概念和错误认知进行总结,使学生们在预习过程中尽量地走出误区,从而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合作中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最终形成化学思维。
        在定量认识化学物质教学中,主要包括有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计算。在质量守恒定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辅助,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打好基础。尤其对于微观理解质量守恒的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反应的微观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对于化学反应是物质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或由原子直接构成新物质这一过程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而在化学计算类知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分组出题、分组计时和分组评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在化学计算环节中,信息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教师在备课中选择不同类型的计算题在2~3道左右,而学生们便可以根据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选择,加上小组合作形式的存在,使得学生可以进行互相帮助,理解快和计算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进行讲解,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信息技术在实验中的运用
        在化学实验这一部分中,实际上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最大应用和提升,它主要包括基本操作实验能力、探究实验能力、制取性实验以及检测性实验。在基本实验操作要求中,需要小组内的每个成员人均都能够达到要求,才能够进行后续的探究和制取类实验;而在制取类实验中,往往也会采用同组进行的合作方式,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进行分工合作。例如,在讲解“pH值”部分知识时,教师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程度,可以设计问题情境,来让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实验的方式检验醋酸和盐酸的酸性强弱,探究方案如下:
        1、用pH试纸测定同浓度盐酸和醋酸钠盐溶液的pH值,然后比较大小。
        2、用锌粒分别与盐酸和醋酸溶液进行反应,然后观察锌粒表面产生起跑的快慢程度。
        3、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滴定盐酸和醋酸,比较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4、用盐酸和醋酸溶液做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灯泡的亮暗程度。
        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来将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进而引导学生对总结进行评价,可以从实验原理的正确性、实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实验装置的操作性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1与3两个方案为最佳方案。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和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信息技术和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得以实践的关键。教师也应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合理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玉龙.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才智,2019(10):189.
        [2]刘进.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164-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