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浙江省绍兴市越州中学 312000
摘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与学生关系密切的班主任,要及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德育素养,形成适应未来发展所需的健全人格。本文以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为首,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堂德育教育、德育实践活动等方面论述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字: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
一、引言
学校德育教育,也称为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遵循不同年龄阶段道德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合一”,最终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1]。
二、德育教育工作的地位及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德育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一般指12岁到18岁,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其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特别明显的表现为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独立的方面。其情绪表现强烈,不稳定,具有暴起暴落的两级特征,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其中情绪的不稳定性,西方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青春期开始后性生理成熟所产生的性驱力,无法获得满足,又因理性发展未臻成熟不能自行克制或化解,终而因身心发展失衡而导致情绪上的困扰[2]。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中关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社会发展,指出其特点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表现为既有成人的语言又有儿童的行为;既渴望自由又会逃避责任;出现自恋的两极分化,过度的自信和极力的否定自己;也具有与现实妥协的能力。高中学生的青春期是敏感的、关键的,需要家长和教师多关注、多重视,在这一时期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有:青春期叛逆、异性交往过密、目标不明确、缺乏自信等。如果教育引导不当,强迫学生或者任其随意发展,他会形成更加反叛的个性或者是产生抑郁的心理,导致自我同一性的缺失,对自我的否定和对未来的迷茫、不确定。此阶段德育教育至关重要,教师和家长在教育方法上要善于“疏”而不是“堵”。要学会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做出正确的引导,引导他学会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容许他去探索自己的梦想和感受,改变想法或者尝试新的方向,在使其需求得到满足,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形成自我同一性,建立健全的人格。
三、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
首先,班主任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心理方面的研究人员或专家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笔者通过参加心理健康C证的培训,对学生心理成长有所了解,学生德育行为的不恰当,很多是认知上的问题,是对自我意识的不足,对自我同一感的缺失,也是身心发展的需要,由需求产生的行为。比如中学生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问题,作为班主任首先应该认识到这一现象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现象,对异性感到好奇,渴望得到异性的欣赏,是身心发展阶段的正常需要,班主任如果一味的阻止,强迫他们分开可能会适得其反,应该正面引导,从个人形象、学习成绩、经济独立、容忍异性缺点等方面建立正确的爱情观,使其正确认识高中阶段还不具备谈恋爱的时间和资本,进而向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人格转变。
其次,开设青春期专题讲座。笔者所在的学校近期对全体高一女生开设青春期身心健康讲座,由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就高一女生现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讲座,与学生一起谈谈如何与异性合理相处,如何提升自己人格魅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变成独立自信、有气质的女生,帮助她们开阔心胸,使其更加明智、阔达,具有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在场的学生们积极回应,感受颇深,效果显著。
(二)开展主题班会促进德育教育
高中阶段开展主题班会是提高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学生获得认知、体验和身体力行,从而提高的对某一特定问题的认识水平,通过心灵的震撼,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为了能在主题班会活动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班主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多了解、关注学生,明确现阶段学生正面临哪些德育方面问题。比如笔者所带的高一学生,现阶段正面临青春期男女交往问题、学习结果正确归因问题、学习意志力问题等;②确立主题之后,要充分准备,明确此次主题班会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比如《感恩》主题班会,希望学生懂得感恩身边人,学会关心他人,展现真诚、直率的待人态度;③创设情境,积极寻找素材,挖掘身边人、事的典型作为教材,创新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感恩》主题班会中,播放歌曲《酒干倘卖无》以及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共鸣,设计“说说在你成长过程中让你感动的人和事”、“把你的感动写在卡片上”等活动环节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④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由“教师说”转变为“学生说”,教师的根本任务不在于说教,而是创设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
(三)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系统的学科知识,也要抓住时机,及时的进行德育教育,将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笔者所教的学科是化学学科,化学核心素养中的第五个方面是指通过化学学科教学培育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建立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多角度综合考虑、系统分析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3]。比如通过“呵护生存环境”、“合理利用化学能源”、“正确使用化学品”等主题学习活动,了解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对垃圾进行分类,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意识,达到德育教育效果。又如在《从自然界中获取铁和铜》一节中,通过介绍钢铁的冶炼工艺,铁铜在军事、航天、铁路桥梁建筑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全世界钢铁产量中国排名第一,播放“世界各国桥梁建筑总长度排名,中国后来居上”的视频,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在渗透学科知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强化德育认知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对于学校组织的德育实践活动,作为班主任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发挥组织、宣传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光讲理论不实践是“纸上谈兵”,只有说教的德育课堂是空洞的、枯燥的。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认识、体验德育内容,以具体的“行动”强化“认知”,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比如学校利用升国旗,国旗下演讲、宣誓,入团等仪式和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笔者所带班级一个学期参加了多项德育实践活动,如爱心义卖、变废为宝、寻访红色足迹、拜访孤寡老人、“学雷锋”志愿服务、走访社会福利院、春运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尤其是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热情高涨,活动结束后在班会课上进行小组总结发言,达到了较好德育教育效果,班集体也获得了“实践活动优秀班级”荣誉称号。德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德育教育要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以期达到德育教育效果,最终获得品德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刘慧磊.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3.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李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