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蓉
普安县智华中学 贵州省普安县 5615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逐渐落实到教育过程中,各种类型的科目教学都能够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这种技术进行落实,对于高中音乐教学,音乐鉴赏课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学生在鉴赏音乐方面拥有着较良好的素养和思维,学生才能够真正的理解音乐这门学科的内涵和魅力,在这一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标并不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去判断作品的好坏,而是需要在鉴赏过程中进行理论性内容的填充,对作品进行深层次分析。为使学生能够拥有鉴赏的水平和能力,教师便需要采取信息技术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公交方便快捷地对知识进行掌握和学习。本文将简要叙述一下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音乐;鉴赏课程
在过去,音乐课程并不受各教师的重视和关注,教师只认为让学生学习重点科目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帮助,这种理念使学生更加无法对音乐课程进行重视,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无法获取到其应拥有的知识,并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便开始利用信息化技术,使学生能够重视这门学科的展开,脱离过去不完善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并且这种方式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音乐进行鉴赏,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更多的鉴赏知识和鉴赏技巧,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完善。
1.利用信息技术导入课堂
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拥有较丰富的与知识点相关的背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的鉴赏,使学生不仅只是对音乐本身内容进行浅层面的欣赏。而是对其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丰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的教学能够更加的全面、丰富,学生在了解更加全面的知识时,便能够结合自己的思想,对音乐进行感悟和分析。具有故事性的音乐更加能够触发学生的情绪,能够更加容易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背景知识的作用下,逐渐发现音乐的作用和魅力,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对音乐的鉴赏和学习过程中,进而使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热情和动力去对音乐进行鉴赏。
例如,教师在讲解“草原放牧”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那一年代的背景资料。
向学生展示玉荣、龙梅保护羊群的故事,使学生能够对歌曲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被背景故事所表达出的这种精神所感动,进而在学生正式学习这首音乐歌曲时,能够对音乐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
2.利用信息技术烘托课堂氛围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每个音乐不同的内容和氛围,创设出具有针对性的情境和氛围,并且这一教学方式还能够有效的使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音乐鉴赏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多的通过自己的感触和对音乐的欣赏,而拥有较好的鉴赏基础,使教师能够在引导学生鉴赏的过程中,减轻教学压力,使教学进度能够不断的加快,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使学生将对音乐的学习简单化、直观化,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能够达到最大化。
例如,教师在讲解《巴赫》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马太受难曲》的其中分曲的演奏视频进行播放,使学生能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演奏的气氛所感染,对这一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其在了解这首音乐的背景的情况下,通过课堂氛围的烘托,使学生能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审美水平。
3.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使用信息技术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充分的根据学生的思想态度,以及年龄特点,寻找使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音乐内容。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教材知识的拓展,使学生能够在课外这种更加广泛、丰富的教学资源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学习意识,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中,而是拥有更加广泛的视角去对音乐进行合理的、有效的鉴赏,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能够更加的丰富、充实。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让学生推荐相关音乐的方式,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以学生为根本的音乐鉴赏课堂,使学生能够通过在对自己喜欢音乐的播放过程中,能够更加愿意去投身于音乐的鉴赏和学习。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几方面针对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这一问题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和策略,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导入课堂、利用信息技术烘托课堂氛围、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使用信息技术这三方面。希望能够对高中音乐教师提供一些帮助,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音乐鉴赏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其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鉴赏方式,进而使学生的音乐水平和鉴赏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地提高和发展,能够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思想和审美。
参考文献:
[1]李娟.体验式教学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音乐,2020,(8):179,181.
[2]吴正立.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优化作用[J].文渊(中学版),2019,(9):56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