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山东省东营市黄三角农高区丁庄街道王道小学
摘要:劳动教育是指站在社会的视角,关注学生知行合一引导学习感受劳动的意义,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劳动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具体探索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措施,以期能够在科学的引导下提高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有效性;措施
劳动创造了文明,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探索有利于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重要措施,从而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理念的认识,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一、结合校园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校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在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课堂,并选择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及时优化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积极性。当学生被教师创设的良好环境吸引之后,再逐步引导渗透,将更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例如,为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蔬菜管理大赛”活动。通过要求学生参与大蒜、白菜、油菜、菠菜、萝卜等蔬菜的种植、浇水、拔草等管理工作,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打造的校园环境中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继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劳动的乐趣,并在好胜心理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活动中。
二、充实劳动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意识
内容是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的基础,也是重点。在小学教学中充实劳动观念教育的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意义,并让教育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教师有必要从生活选材,选择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意识。
例如,可以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或者与学生周围环境有关的劳动内容指导学生。以“玉米丰收季”活动为例,为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意识:首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模拟玉米地捡玉米,扒玉米的操作,并讲解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从而确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加深对玉米劳动的认识。其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走进玉米地里完成劳动任务。然后,结合学生的劳动成果分析,评选出劳动标兵。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展开总结分析,针对比较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对于表现不理想的学生,适当引导。
通过竞赛模式和激励模式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意识。
三、融入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教学素材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因此,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想要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有必要从生活实践入手,选择生活中的素材指导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丰富多彩的素材中及时感知劳动的重要意义。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中,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探索,在分析中深入研究劳动的深刻含义,将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融入生活实践中,继而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例如,在完成生豆芽的劳动过程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在家中按照所学的劳动技巧生豆芽。在这一阶段,有必要要求学生先记录生豆芽的过程,再结合自己体验深入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分析探讨,继而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在生豆芽期间,学生也难免会遇到问题,这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向老师、同学或者家长寻求帮助。在学生的努力下,豆芽长出来了,也在家长的帮助下成为了学生家庭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至此,学生的成就感倍增。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并在进一步分析和探究中提升了自身的劳动能力。
四、注重总结展示,深化学生劳动价值观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不仅仅要帮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劳动的乐趣,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劳动活动思考探究,继而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劳动行为,深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想要达到这一效果,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劳动成功分析展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完成实践性劳动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劳动”主题完成类似的演讲比赛。在此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会逐步参与其中,并在进一步分析探索中逐步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在总结中,有的学生会选择剧本,在舞台上表演;有的学生会选择劳动经验,与同班同学一起分享;有的学生则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劳动行为总结,并上升到思想的高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交际技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学中保证劳动教育的效率非常有必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要主动分析劳动教育的现状,并结合学生成长的需求,探索多种教学模式融入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从而在不断探索中优化教学的内容,在积极引导中发挥劳动教的重要作用,继而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婷君.浅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J].新一代(下半月),2018(04):140-140.
[2]李静.浅议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有效性[J].新作文:教研,2018(11):2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