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内涵 智慧融合 有效实践----学科思政课实施例谈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5月14期   作者:李爱华
[导读] 思政课建设是太原市2020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各校也都提出了思政引领课堂的口号。
        李爱华
        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尖山学校 山西省太原市 030300
        摘要:思政课建设是太原市2020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各校也都提出了思政引领课堂的口号。今天就从以下四方面结合课例谈谈学科思政教学:一、思政课的缘起;二、思政课的内涵;三、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四、学科思政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思政课;学科思政;缘起;内涵;思政元素;策略
        推进思政课建设是全国教育界都在积极实施和研究的重要项目,全面深化”时代新人”思政课建设也是太原市2020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各校也都提出了思政引领课堂的口号。但对什么是学科思政课,怎样上好学科思政课的认识都还比较模糊。今天就从以下四方面结合课例谈谈学科思政教学。
         一、思政课的缘起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事关党和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他多次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打造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协同效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所说的各门课程是指思政课程之外的各门课程或学科,他们也必须承担思想教育任务,即为课程思政也是常说的学科思政课。
         二、思政课的内涵
        说到底学科思政的目标就是学科育人。从哪些角度育人呢?这样的学科思政课核心要素是什么呢?可以这样解读:思,关注内容的思辨性,思维的开放性;政,强调的是政治上的引领性,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课,根植课堂,把课堂作为载体,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相结合,进行思政教育。
        学科思政其实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学科育人的教育理念,是回归了教育的初心。将知识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相互渗透,引导学生在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知过程中汲取养分,获得道德启迪,形成正确的三观,立德铸魂。
        因此,学科思政课应该有不同于仅有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气象与格局,她应该是融合学科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而上出的有温度的,关注生命的课堂。例如有老师在执教六年级语文《穷人》一课,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创作《穷人》?他们是真正的穷人吗?”后播放17年拾荒老人,十万元捐赠学生的事迹,“怎样定义穷与富?”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将语文要素与思政教育元素无痕对接,突出了价值引领。而理科教材中科学家的故事,如果没被忽视,学生应该感受到人类对世界的推动,也许一种热爱,一种自豪,一种立志,便会萌生。
        同时,学科思政课也一定是有问题发生,有学生思维成长的课堂。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一堆知识,而是学会一种思维。比如在教学一年级《狐狸分奶酪》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怎么可以叫狐狸分奶酪呢?狐狸很狡猾,小熊不会自己分吗?”这样的问题后,大家纷纷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出,碰到问题一定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随便叫别人来解决,可能会上当。这一过程中而形成的思辨效应正是学科思政课的一种价值体现,因为它促进了人的成长。
         三、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
        学科思政课要立足学科教学,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那么利用思政元素是必由之路,必备的载体,教学中如何挖掘或融合思政元素呢?
         (一)基于社会热点,寻找与学科教学的契合
        思政课要体现“四个关注”:关注人,关注实践,关注问题,关注意义。利用热点、针对热点,将社会、学生身边的、个人的境遇、实践,问题与思考,作为教学资源,可承载思政教育。比如,化学课中用疫情期间人人佩戴的口罩引出,口罩熔喷布中的聚丙烯原料;数学中学习统计时利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利用火神山雷神山建造的中国速度等;语文教学中,训练书信表达时,写给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爷爷,写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等。在这样的情境、题材支撑下,潜移默化地受到相应教育。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挖掘思政元素
        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学段的核心素养培养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据此,我们可基于核心素养去思考本课教学可设定的思政目标。比如,小学数学低年级,可以在借助图画列式、动手摆搭等学习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对知识的好奇,帮助建立基本的初步的数学思想。
         (三)基于学生成长的需求,挖掘思政元素
        学科思政课就是要改变课堂上只教书,不育人,只有知识没有儿童,只有书本没有生命,只有课堂没有社会的问题。所以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去预设和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困惑,来发掘教材中的问题。比如《小猴子下山》一课中,几次出现了“小猴子,看到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看到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看到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等等。为什么非常高兴呢?”学生一定会有据课本据句子的好多答案,那么我们如果能能引领学生认识到,我们见到美好的事物就会高兴,就会提升他的认知水平。
         四、学科思政的实施策略
         (一)以学科为本,选用符合学科特点的思政形式
        不同学科的学科本位和学科样态是不同的,而学科思政讲求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讲求与学科三维目标有机融合,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要多运用体现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去承载和实现育人目标。比如文科大多通过阅读、抒写,谈认识、做评价等方式来触动心灵,表达思想。而理科则一般在与生活的联系中,在严谨的演算推理操作等实践过程中,培养开放的思维、严谨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创设恰当真实的情境,增强体验,让学习有效发生
        思政课是注重体验的,没有体验,没有心灵触动,没有生命在场是不成功的。因此,在课堂上营造一定的学习的场,帮助学生情感体验和内化。例如教学语文课《清明上河图》等,如果能再现繁华街市场景,创设引领学生游逛的情境,让学生感性的触摸当时的市井风土,那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的感叹与热爱,对先人的敬仰与自豪,就会更加发自内心。
         (三)设计思辨型问题,让思维深度发生,价值观得到体验并确立
        思政课要关注内容的思辨性。人只有在思考和辨析中才能正确完整的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从中获得道德启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教学道法课《社会规则》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平时会不会闯红灯?”学生可能会答“不会”。“那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呢?”学生就会在陷入两难而思考、讨论、分析。从而思维深化,并且寻求到守规则与以人为本并行的办法。
         (四)利用导向评价,在授业解惑中传递正能量
        课堂评价的作用不言而喻,当学生思维受阻,认识偏差时,教师及时有效地点拨提升,会让学生豁然开朗,或认知走入正轨。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教师设计问题,过生日时分蛋糕,你会怎样分?几块送给妈妈,几块留给自己?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分五块,全部给妈妈,我一块也不吃”。原因却是,因为我不喜欢吃蛋糕。老师的评价是,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就全给别人这样对吗?学生悻悻而坐。假如老师首先肯定这位孩子说真话的诚信表现,在引领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带给这个学生的价值引领首当其冲的会是诚信立本。
        总之,学科思政喵准了时代节点,回归了教育初心,是教育本位的体现,教师应真正树立学科育人的理念,提升育德能力,在教学中立足学科本位,把握思政内涵,用有效的策略,追求智慧无痕的思政教育。上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思政课,上反映新时代新发展的思政课,上体现学生成长需求的思政课!
        参考文献:
        【1】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
        【2】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43(03):6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