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5月14期   作者:陶可佳
[导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陶可佳
        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当知道的是,道德与法治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都来源于实际生活,经过书面化语言的升华之后又高于生活。有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同生活实际有密切关联的特点,适时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中,以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充分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引入实例;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交流讨论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了思想道德素质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影响,“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说明了法治水平与法治意识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在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认为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偏重理论性,因此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压制,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消磨,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在道德与法治层面结合实际引入实例,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一、理论联系实际,引入实例教学
        道德与法治中有许多理论性的知识不假,但无不是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有鉴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尚且较小,对理论的理解能力不高,且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归属感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实例来体现理论,实例可以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就近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到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假期有收获”时,学生刚结束漫长的暑假进入学校,肯定有很多暑假时的收获,因此引入假期实例,让学生进行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我以“夏天的礼物,是烈日和蝉鸣,夏天的礼物,是雷雨和彩虹。夏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是有滋有味、丰富多彩的暑假”作为课前导入,激发学生交流讨论的兴趣。教材中提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用心过,有收获”“有打算,不忙乱”,从两个角度规划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在讲解“用心过,有收获”的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说出暑假里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事情,学生在参考教材内容的时候,引起了共鸣。如“暑假里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看星空,晚饭过后在院子里纳凉,并且看到了勺子形状分布的北斗七星……”在实际生活的事例中,学生分享在假期的快乐,营造了十分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小学道德素质与法治的课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发生质的改变。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将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课堂展示,并且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来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设计,在视听结合的基础上,为学生奉上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辅之以生活化教学理念,构建平易近人、有趣高效的小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周末巧安排”时,这节课的内容涉及到学生应该如何安排周末、安排什么样的周末的问题,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到周末的重要性,不仅需要放松,更需要充分利用周末的时间充实自己。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增加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成分,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材中“这样可以吗”里面有两种状态的对比,分别是早起和晚起的选择、先做后做的选择、积极生活与消极懈怠的选择,在鲜明的对比中,我引导学生要树立早睡早起、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的观念,并且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不应当消极懈怠、拖拖拉拉。

而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组怎样安排周日生活更加充实的图片,如先做重要的事情、将作业认真细致的完成、看望爷爷奶奶等,让有限的假期变得无限充实起来,让学生在假期中也能够过的精彩。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营造气氛
        和谐、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氛围良好时,学生才可以释放天性,将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当中。有鉴于此,教师应当合理的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采用灵活的课前导入环节,用过语言表述、图片展示等方式,创设与主讲内容相关的情境,在情境中增强学生的课堂代入感,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采用择机提问的方式,在互动中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随机应变的水平。
        例如,在学习“欢欢喜喜庆国庆”时,是引导学生庆祝祖国的生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堂课。因此我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增强学生的课堂代入感,即“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是伟大祖国的生日。街上挂满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一片热闹的景象,每个人都充满了喜悦之情,为祖国母亲庆生,那对于国庆节你们了解多少呢?经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会了解的更多。”在创设情境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我向学生讲解了关于新中国成立时的相关历史,并且引导学生要尊重国旗、国歌、国徽,从心底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庆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同的人奋斗在不同的岗位,为建设祖国贡献着力量。我引导学生要学好本领,将来要积极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四、组织交流讨论,分享彼此观点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课程,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之后会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生固守自己的观点往往是闭塞的,难以全面理解知识点内容的,因此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基于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客观条件,为避免随机讨论影响秩序的情况发生,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来有效避免失序情况。即通过科学合理的划分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对知识点的交流讨论,在相互交流借鉴中,丰富自己的认知,开阔自己的眼界。
        例如,在学习“团团圆圆过中秋”时,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习俗,因此这适合学生进行热烈的交流讨论,来分享彼此对于中秋的认识,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秋天里的其它节日。教材中提到了几种过中秋的方式,分别有“购买月饼,赏月聊天”“合家赏月,共度中秋”“点亮团圆灯笼,期盼团圆”“海外华人的庆祝活动”,在多种多样的方式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对阖家欢乐、团圆幸福的追求。我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说说家中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在于其它学生的交流之中,来感受那份团圆的幸福感。而后讲解了秋天里的其它节日,如九九重阳节、苗族的赶秋节、藏族的望果节等,在学习秋天其它节日的时候,了解不同民族庆祝节日的方式,开拓眼界,增进民族感情。
        总而言之,小学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跳出传统教学思维的“包围圈”,以新课标的所提倡的教学理念为原则,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思想道德与法治就在自己的身边,以此来营造一种课堂上处处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是课堂的气氛。对于学生而言,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一道,促进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的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意识,系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王敏捷,郭艳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J].吉林教育,2018(12)
        [2]唐维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科普童话,2018(02)
        [3]郝耀东.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考试周刊,2017(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