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教育科研 促进教师发展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5月14期   作者:苗怀仪
[导读] 本文主要围绕教育科研的三个核心问题:即什么是教育科研、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科研以及如何进行教育科研。
        苗怀仪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       130117
        【文章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教育科研的三个核心问题:即什么是教育科研、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科研以及如何进行教育科研。重点介绍了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相关的校本教研、小课题研究和叙事研究,为有意进行教育科研的教育同行提供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建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兴校”、“科研强师”已深入人心,许多学校教育科研开展得如火如荼,很多教师在科研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教育科研骨干和名师。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增强科研观念,强化参与意识,坚信通过教育科研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必然带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行为过程。每一项教育科研总是围绕着如何解决教育问题而展开的。问题决定了研究的方向,也决定了研究的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教育科研的目标和使命。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探索、揭示教育规律,使人们按教育规律办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科研?
1、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实施教育科研的课题拉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得到公认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因做课题研究而成名成家的特级教师比比皆是:李吉林情境教育、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等。
        课题研究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阅读大量文献,读书学习滋养教师底气与灵气;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和意识,著名的波斯纳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课题研究必须集中课题组集体智慧,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教师在同行的交流中收获,在智慧碰撞中成长。
        所以说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助推作用。要想由“经验性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重要的途径就是投身教育科研,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
        2、能丰富老师的精神生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业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也能带来愉悦的幸福体验,实现教师价值的更高体现和更大的精神满足,当然这需要过程,需要历练和积累。由于教育科研有一定的程序要求,从事教育科研的老师会“被迫”写一些东西,如课题申评书,开题报告,科研论文,结题报告等,这个过程很有些痛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教师们逐渐熟悉研究过程、精准运用研究方法、善于成果表达、研究成果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被推广使用的时候,教师就能够从“被迫”走向“主动”,倍感欣慰,身心愉悦。
        3、减少职业倦怠
        年轻教师走上工作岗位都希望做一个学生爱戴、家长尊重、领导认可,并有一定知名度的好老师,希望在教育教学上有所建树,有所成就。所以在参加工作的前几年是教师的快速发展提高期,教学水平快速提升,课堂驾驭能力增强。在经过发展期的快速提高后,教师会进入高原期,工作热情明显下降;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发现很多事情都在重复;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在努力,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上海市浦东区洋泾中学校长李海林校长给出的答案就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开展教育科研。开展教育科研为老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使教师的视角会发生变化,对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重新有一个认识。将极大延缓职业倦怠的到来,使教师专业发展能够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获得更为长久发展的机遇。


        三、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科研?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种类型的研究。
        1、突出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基础,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而展开的研究被称之为校本研究。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分为以下三类研究:教学型教研——课例研究。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开展的,研究过程渗透或融入到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案例式的课堂教学;研究型教研——课题研究。围绕一个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学习型教研——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研究模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和研究,学生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合理分工,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技巧来重新综合,并通过进行一些研究活动,使学生能自主地建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研究能力。
    2、加强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要努力做到近、小、实。近:就是贴近教育,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小:选题要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视点集中,易出成果;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从实际中来,回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小课题研究具有以下特点:“属己“性:即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实性: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有学生管理方面的、有学科内容方面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是影响教师顺利组织教学活动的现实问题;微观性:小课题着眼于“小”,他的切入点和开口都比较小,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某一点以及某个细节;即时性:小课题是生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中,根植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具有随机性、偶发性、情景性;反思性:课题的价值有赖于有效的反思,面对这些即时性的问题,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我遇到的是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这个问题的存在可能对教学效果带来什么影响?我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3、关注叙事研究
        叙事的主要使命是将整个教育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作为行动研究的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叙事研究的关键要素:第一,叙事一定要有情节;第二,要有意义,目的是让读者看到故事背后的教育的道理和意义。故事是形象的, 道理是抽象的,聪明的教师往往和学生讲故事,而不直接讲道理,你能自然而悟出道理。
        如,韩非子的刻舟求剑就是古老的叙事研究,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都是叙事研究,从故事中悟出人生的道理和教育意义。华南师范大学的刘良华教授《叙事教育学》和《教育自传》就是写自己的人生经历,把对教育和人生的感悟写在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里。应该说叙事是我们教师群体最得心应手的一种研究,最接地气的一种研究。
        
        华东师大胡东芳教授积极倡导TRY哲学,TRY=尝试;TRY=努力;TRY哲学=尝试+努力=成功,所以教师要想获得第二次专业发展的机遇,需要在教育科研方面多下功夫,寻找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不断收集资料、调查问卷、调整研究方案、撰写反思,不断尝试,一定会获得成功或接近成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