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5月14期   作者:曲波
[导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养的核心。
        曲波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奎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养的核心。品德学科以形成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提高;品德素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更新,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已不在适应当今社会教育教学的步伐。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几年来,我们本着“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本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围绕经济建设,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果。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人本教育,素质教育关注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本教育,课堂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立足点。不改变当前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被动的现状,素质教育的理念,就只能是无立足之地的“空中楼阁”。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养的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变革,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有效地实施学科领域的素质教育,是进一步落实,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是有素质,有修养的人,品德与社会课正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的基本课程,所以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关键。
一、深化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有效的品德课
堂,培养学生品德素养。
        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从改变原来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模式。向独立、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转换。品德课堂是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重要环节。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识传授的引导者,而学生应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改变原来教师的一味讲,学生没有思考余地的听,变为学生自主的学,独立的学和创新的学。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老师应真正、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性,每一节品德课都让学生感到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快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创造力,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充分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自我教育、全面提高品德素养的人。每节课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精心设疑、巧妙点拨、激发思维、鼓励创新,力求每节课都要设有思维高潮和创新活动。学生在主动思疑、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生活中的活动体验感悟获得道德情感的认识和行为的发展,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用于提高的意识,彻底改变学生只当“听众”的角色。通过探究,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到共识,从而完全理解和掌握其思想内涵。
二、面向每一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
习中提高品德素养。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能动性的原则,要求在
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差异参与” 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的内容和效果,而只能决定他将要用多少时间能掌握该项内容,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并进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教学中应做到始终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这些学生更需要教师用热心去鼓励,用诚心去感化,用耐心去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变课堂教学中少数学生积极学习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必须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和保证了。他们的品德素养发展就越理想。我们的学生就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就被真正理解、领悟。学生主动学习了,就不会排斥这门课程,只要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了,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就提高了吗?所以,正确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懂的引导他们积累经验,来丰富自己。本课程的教学空间也不要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要开放,老师不要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们生活活动场所的各个方面。经常带领学生到工厂、社区、医院去体验生活。做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及资料收集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让他们觉的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和活动性。这样学生就能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了。因此,如何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是我们老师的根本任务。例如在教学《从烽火台到互联网》一课通过让学生调查收集资料,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乃至世界通信的发展有初步的了解,知道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以及通信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周围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教师更不要急于培养那些尖子生,应及时鼓励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精神。有利于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也应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教师,教是为了不教,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获取知识。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体,都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方式和效果,在学生认识发生偏差、意见出现分歧时,做为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评价,拓展学生思考的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流程,升华学生的理解认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就必须扎实地进行品德修养训练,努力提高每一名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品德与社会学科,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科性决定了品德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作为品德教师应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在课堂上时时、事事、处处注意学生素质的培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跨世纪人。品德教育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做为教师就应抓住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更好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秦有成.品德与社会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00.
[2]关伟文.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教育观察,2020,9(15):92-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