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四说五提升”,探索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模式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5期   作者:  陆开顺
[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陆开顺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卡腊小学 55830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已经成了评价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指标。作者经过多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出“三读四说五提升”的语文教学自主学习模式,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自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公布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以后,语文学科着眼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创新”、“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教育工作者积极寻求怎样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成四大核心素养。纵观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是否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已经成了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指标。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这个开放的新时代,角色已不再是教师想牵就能牵起走的个体。在课堂上,他们除了向教师取经验、要方法以外,也想自食其力,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工具,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攫取更多知识财富。对于自主学习,我经过多年不断学习与探索,总结出以听、说、读、写、悟为主要“靶心”的“三读四说五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三读”
         (一)一读知内容,达成读“正确”目标。
        一读定位在学生读通文本上。这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接触,我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通过运用工具书、请教好友、家长、师长等渠道解决生字新词障碍,能够把课文读通读正确;知晓课文作者、有多少个自然段、了解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等基础信息。阅读的方式有轻声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比如《将相和》,学生一读之后就要扫清文字障碍,知道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二)二读破重难点,达成读“流利”目标。
        二读定位在文本的重难点上。主要着眼于突破文本的重点、难点。每堂课皆有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勾画重点词语、重点句段等方法标示出来,然后启发学生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不仅读正确、而且还要读流利。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知文本或者作者的创作意图。阅读的方式有齐读、诵读等。比如《少年闰土》,学生在知道“我”与闰土的相遇、相知和离别后,“我”很是喜欢闰土。但喜欢他什么呢?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课文讲述的几件事,引导学生朗读后说出闰土见多识广、活泼开朗的人物形象。
        (三)三读知文意,达成读“有感情”目标。
        每个作者都会在自己有所感慨的时候起笔创作。亦或是表达喜悦热爱之情、亦或是表达对世俗的不满、亦或是对人生的思考、亦或思乡思亲……都会有一条感情线。教师引领学生找到这条感情线后,体会作者的感情,站在作者的角度,把自己作为作者,用作者的情怀去诠释文本。这需要教师反复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在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融为一体。阅读的方式有分角色读、朗诵等。如《长相思》教学,学生一读能读通诗词,二读能知道征途的艰辛,三读要能走进诗人纳兰性德人在征途,心在故园的复杂内心世界,领悟有国才有家的忠孝做人之道以及家国情怀的取舍,让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课堂中形成。
        二、“四说”
        (一)一说知道的。
        一篇课文,通过一读之后,学生就会掌握一些基础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作者、体裁、出处、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地方是印象深刻的?哪个人物是自己喜欢的?相关联的信息有哪些?等等,学生通过一读都可以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所得。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孩子按一定顺序说,吐字清晰,表达清楚,说的有条有理。
        (二)二说想知道的。
        第二层次的说是建立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之上。当孩子在获知已知信息时,就会向更深处去挖掘。

比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二年级的孩子基本会理解为:瀑布(水)从山上流下来,因为很高(落差大),就象从天上流下来的一样。但是,就会有学生去探讨“三千尺”、“九天”。就会问:为什么是三千尺?为什么是九天?教师可以给孩子说,在古时候“三”经常代表“多”的意思,今天我们都还在听老人说“三多财多”的讲法。至于“九天”,老师可以给孩子讲讲天文知识“九重天”的层次界限划分,让孩子理解诗人夸张的写法。
        (三)三说别人说的。
        说别人说的,这是在别人发表观点、看法之后的行为。教师鼓励孩子在认真听取别人讲话后,观察、分析别人的观点与自己构思的差别后而发表自己的见解。说的内容可以是有利于帮助同学更好展示的说话技巧(如:语速、胆量、措词、是否哆嗦),也可以是对同学发表讲话内容的质疑或者是补充。
        (四)四说自己的体会。
        说自己的体会往往出现于课堂小结以后。这是孩子在掌握课文里里外外信息后,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自己的感想。比如之前所说的《长相思》,通过三读之后,孩子领悟到有国才有家的忠孝做人之道以及家国情怀的取舍,从内心说出对诗人纳兰性德的敬仰之情。
        三、“五提升”
        “五提升”指听、说、读、写、悟五个方面的提升,也是语文核心素养所在。语文课堂是听、说、读、写、悟的主要阵地,但课堂结束,并不代表能力发展止步,孩子更多的核心素养是在40分钟外形成,围绕课后延伸拓展,让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能倾听别人给自己提意见的方式方法,并尝试运用。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能力、一种修养。二是通过倾听别人发表的观点后,能在别人发表的观点上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思维分析、处理的过程,听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说。 
        (二)说。能把课文内容说与好友听,提升表达能力。课堂结束,课后可以把课文内容(故事)说与好友听。好友是孩子自己信赖的人,在好友面前,孩子能放弃一些礼节,说话没有压力,表述更加生动具体。
        (三)读。一是能背诵精美句段篇。为达成新课程标准“阅
        读”的目标任务,课堂结束后,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安排学生背诵优美的句段或者是全文,这是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二是教师推荐类似课外阅读读物。教师可以安排与文本体裁类似,结构相仿,故事相连、情感相通的课外读物。鼓励孩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四)写。一是能写课文生字词语。在“会认”“会写”的
        生字上,新课标都有明确的要求。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巩固训练主要靠家庭教育来完成。二是会按文中例句仿写句子,或者写自己的心得。对于基础很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仿写、续写,也可以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悟。悟在于把已有知识内化于心,外见于形。具体来讲,学生可以通过领悟句子的意思或者作者的感情,去影响自己的言行,能够在这些一次次的情感触动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结语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我们首先是转变观念,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孩子积极、自主参与学习,做到“教育”与“教学”的无缝融通。既要教给孩子知识、技能和方法,又要培养孩子应有的情商,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陆开顺
        单位: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卡腊小学
        邮箱:849580723@qq.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