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5期   作者:徐未
[导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中可见,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徐未
        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 330000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中可见,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的重要性。然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高中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审美教育被边缘化,学生审美素养没有得到提升和发展。现代教育中,高中生的审美素养的培养被提上日程,高中语文教学应顺应新课改的目标要求,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精神魅力,促进他们的审美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学生;发展眼光;审美能力
        美无处不在,存在于生活的点滴之中。我们日常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因素,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拥有发现美的眼光,才能够勇于挖掘美、欣赏美并创造美。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还是科学技术的创造,甚至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审美追求。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开展审美教育的天然优势,那些经典隽永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素材,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美学素材,将审美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切合实际地谈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围绕高中语文教材,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语文课堂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语文教材是高中生学习文学知识的重要素材之一。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大部分都是经过名家揣摩而成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诗歌、文学散文和小说等形式的作品不但语言优美,用词精准,是值得高中生模仿和研究的重要作品形式,这样的作品能够把内容美与形式美结合起来。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具有淡淡的忧愁,忧愁中带有浓浓的别离情调,而其中的语言也很优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更是让大家感受到了文中暗含着淡淡的忧伤,感受到了月光与荷花交织形成的美丽,美丽中也隐藏了无声的压抑;其中《我有一个梦想》文章中让大家体会到了其中梦想的伟大。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法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感染,这样语文教师就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了文章内容之美,这样一方面对作品的语言做了鉴赏,一方面让大家感知到了作者笔下景色中蕴含的情感和形象。
        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定风波》这首词的过程中,首先从这首词的基本语言中蕴含的意境出发,从思想等方面为学生展开美的教育,这样就使得文章呈现出了外在形式与内在内涵的统一之美。这首词的语言美体现在字里行间,比如“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写得很是潇洒,用词也是经过锤炼的,其中的“穿”和“打”体现出力量的反差之美,作者的坦然跃然纸上,“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利用反问的语气,“竹杖”“芒鞋”“烟雨”这些意象将诗人洒脱的情怀表达出来,体现了文章的意境美。文章还使得学生体会到了诗歌当中的韵律之美,苏轼的这首诗用词经过锤炼,精准有力,讲究押韵,语文教师鼓励学生诵读词文,品味词中的韵律和节奏之美。而后,语文教师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之美,教师可以从作者的身世进行蔓延,让学生在作者的身世背景中用理性的思维去审视和判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深思中,学生终于可以品味出其中的人生哲理。学生通过思考,从中体会到了思想之美。
        二、设置开放性的课堂,尊重学生审美个性
        众所周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就是说,每个人自身的知识基础不同,其阅读同一篇文章的感触和所受到的启发也是不同的,这样的结果与读者自身的人生取向和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关系。以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将学生的地位撇在一边,并且教师习惯运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创新发展潜质。在实际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就会发现每个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有差异,人生经历不同,他们对文章的见解自然有差距,鉴于这种情况,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
        例如,教师讲解《拿来主义》这一篇文章过程中,单独看文章的题目,部分学生已经走入了一定的错误认知里,认为文本的主旨就是让人们随便将一些建议或思想拿来为自己所用,这样的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为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了初读和深度环节,让学生对文本的主旨进行深刻的分析。在让学生进行了深读的环节后,我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阅读看法,他们可以随便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意见的分享。如此,有的学生认为拿来一定要拿好的、利于自己成长与发展的东西,这样才是明智的“拿”;而有的学生认为拿来就要一切都拿,有时候表面看到的不利有可能经过自己的尝试变成有利的方向。之后,我结合学生们的见解进行了引导。如此,在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开展审美创造,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创造美的能力也很重要,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终目标。如果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中的创造美的能力,就可以为社会塑造审美素养高的人才,就能够为社会创造美好的文学作品、优美的音乐和建筑等。鉴于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拥有审美感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将自己内心美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使得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盈,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写作可以作为学生创造美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写作建立在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利用优美的语句和美好的意象,写作出思想深刻的美文。教师要适时对学生的作品加以评改,也要让学生之间能够彼此之间做出审美批评,这样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和加强。
        例如,教师在加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过程中,就让学生养成一周写一篇周记的习惯,这样就可以通过学生写周记来提升他们自身“创造美”的能力。刚开始时,学生的作品质量还是很低的,他们的作品一方面语言组织有些混乱,一方面内容和思想也很空洞,学生完成相互的评改后,对学生继续美学熏染之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很明显。在学生坚持写周记时,有的学生记录自身生活周围的小事,有的学生以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为材料展开写作,也有学生对热点事件发表自身的看法,这些都属于审美创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增强了,通过学生的写作,学生达到了与自己心灵的有效沟通,学生良好的品性得到了提升和加强。语文教师让学生写作读后感和对诗歌进行朗读,语文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的审美创造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然,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的审美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非一蹴而就就能达到的,需要不断实践共同努力。然而对于美的追求,则是人们一生的梦想,始终保持着对美的敬畏、尊重和追求,才能越走越远。身为传道授业的高中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紧随教育改革的潮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禹阳,耿涛,王艺潼.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养成的困境及路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5):64-66.
        [2]徐鸿军.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3):24-26.
        [3]白忠明,潘忠.试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05):181-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