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5期   作者:  张承艳
[导读] 幼儿阶段正处于人一生最佳的塑造期,这期间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将会伴随幼儿一生,使得幼儿终生受益。
        张承艳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万盛小学幼儿园
        
        摘要:幼儿阶段正处于人一生最佳的塑造期,这期间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将会伴随幼儿一生,使得幼儿终生受益。为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帮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但是由于幼儿的生长环境不同、家庭教育背景不同,其自身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不同幼儿的身上都存在不良行为习惯。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策略研究为题,通过三个方面的教学研究,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幼儿;不良行为;矫正策略
        一个人的习惯将直接影响自己一生的好坏,在幼儿期间正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期间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会具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针对幼儿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干预策略,具有见效化、改变大、牢固性高的教育特点,为此本文将基于当前幼儿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为前提,通过分析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相对应提出矫正性干预策略,希望能够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幼儿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分析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卫生习惯不好。在幼儿一日园内活动过程中,有的幼儿习惯用自己的脏手揉自己眼睛,有的幼儿则是习惯去厕所不洗手,或者洗完手不使用毛巾,而是在自己衣服上蹭蹭。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增加了幼儿生病概率,也对于幼儿园形象工程的发展有着损害性影响。第二,睡眠习惯不好。常常在幼儿园内午睡过程中,很多幼儿没有自主能力,都不会自己穿衣服,这主要来自家庭的溺爱,造成了幼儿没有独立意识,如果不及时干预,那么对于幼儿的学习和未来生活都会造成很大困惑。第三,饮食习惯不好。许多幼儿在吃饭过程中,要不喜好敲打碗筷,要不就是东张西望,要不就是边打闹、边吃饭、剩饭、挑食等不良行为,这是不良行为甚至会造成幼儿的生命危险,如:食物吸入了气管等。为此,幼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多元化的干预策略,逐步帮助幼儿不良习惯改正,从而保证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策略
        1.树立榜样
        幼儿年龄尚小,其对很多问题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欠缺,在这种学习特点上幼师单纯的理论说教,不会起到显著性改变效果,甚至还会引起幼儿的厌烦和抵触。为此,幼师要根据幼儿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上,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通过自我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在饭前洗手,不能用脏手揉眼睛的教育上,应该在一日活动中幼师作为示范,不断地告诉幼儿如何正确地洗手,久而久之,在幼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就能形成。此外,幼儿年龄尚小,其主要活动场所要不是幼儿园,要不就是家庭中。为此,家长群体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幼儿将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园内教育和家庭教育发生了冲突,那么会造成幼儿的学习混乱,直接导致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失效。为此,幼师应该积极与各个家庭沟通,提高家长群体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有效意识到自我不良行为所带给自己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性,推动家长群体提高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加强自我行为的管理意识,进而成为幼儿学习的好榜样,这样在家校共育的教育背景下,将会大幅度提高榜样教育带来的功效,使得自己对不良行为矫正策略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施竞赛性、顺口溜的假期矫正策略
        幼儿自身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幼师在进行不良行为矫正策略过程中,要有效利用这一特点,为幼儿改造自己不良行为,创设一个良性化、竞争性、进取性的教育环境,使得幼儿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积极改造自己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在幼儿午睡期间,为了激发幼儿争先恐后的自主穿衣,幼师可以建立“比一比谁先穿其衣服”,以积分制为评定标准,在规定时间中穿起衣服最多的幼儿,获取的积分就会越多。同时幼师还可以组织幼儿以班级为单位的比赛,这样不仅锻炼幼儿的独立自主意识,也将提升幼儿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其次,幼儿期间特别喜欢各种动漫卡通性人物,为此幼师可以设计扮演各种卡通人物的教育活动,使得幼儿在参与卡通人物扮演活动中,改变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最后,幼师应该准确认识到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教育工程,为此幼师应该将良好行为习惯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这样才能减少不良习惯的反复性。如:编写各种儿歌、顺口溜,如:吃饭前,要洗手,手白白,无细菌,我是香香的好朋友。这样幼儿更加容易识记,也将有效推动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不良行为矫正策略具有连续性、系统性、针对性
        由于幼儿年龄尚小,很多幼儿今天学会,过两天就回忘记,需要幼师重新开展教育,为了提升幼儿不良行为矫正策略的质量性、高效化,幼师要建立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要设计系统性干预幼儿不良行为的各种预案,要保证日常良好行为教育养成的连续性,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的性格特点以及存在不良行为,进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干预对策,从而全面有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可持续将良好行为教育质量稳定在一个不断向上的水平,以此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健康化、可持续发展。例如,系统性良好行为教育策略,针对幼儿的衣食住行进行设计,如:幼儿现实生活及学习中应遵守正确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与他人交际层面,应懂礼貌、讲文明。同时,在幼儿衣食住行层面也应引导其遵守一定标准,例如日常坐姿、站姿以及将玩具归回原处等等。其次,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固化上,应该采取多元化、连续性的干预策略,有效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幼儿在幼儿园与玩具互动过程中,常常是玩一样、丢一样,当幼儿放学回家,玩具通常都是随意丢放在不同的位置,都需要幼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整理玩具。为了帮助幼儿改正这一坏习惯,幼师可以举行一个“送玩具朋友回家”游戏活动,以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吸引全体幼儿的主动参与。如:将所有玩具都堆放在一起,然后组织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幼师的带领下识记不同玩具的摆放位置,然后幼师组织小组两两对抗赛,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正确地将自己的玩具朋友送回家,获胜的小组幼师给予适当性奖励。当幼儿都知道玩具的摆放位置后,在每一天放学前,等待家长的过程中,幼师开始引导幼儿,如:陪你玩了一天的玩具朋友,都在孤零零的躺在地上,一会你们都会被你们的爸爸妈妈接回家,我们是不是应该提前也将自己的玩具朋友送回家那?这样在幼师的一声令下,幼儿开展帮助玩具朋友送回家的游戏活动,循环往复下,幼儿将会改变自己这一不良行为习惯,实现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最后,幼师要重视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幼儿在家庭溺爱下,比较霸道自私,有的幼儿生活在单亲家庭,性格比较脆弱,那么在面对不同幼儿所存在顽固性的不良行为上,幼师应该采取不同的矫正策略,立足同理心视角上,代入幼儿行为立场,发现幼儿不良行为存在的根源性,进而开展因材施教的干预策略,从而才能真正帮助幼儿疏导内心不正确的认识,改造不同幼儿所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结语
        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是诸多因素导致的,但是幼师不重视不良行为习惯的干预,那么会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为此,幼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站位,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认识到不良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危害性,进而立足以学定教的教学出发,创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幼儿能够主动性、兴趣化的参与其中,从而推动幼儿自身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王旭霞.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N].发展导报,2018.
        [2]倪夏莉.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