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证融通”项目式教学改革与探索——以传统文化研学旅行导游服务项目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5期   作者:陈静
[导读] 研学旅行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培养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行业亟需一批优秀的研学旅行导师。
        陈静
        仙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 仙居  317300
        摘要:研学旅行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培养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行业亟需一批优秀的研学旅行导师。在职业院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本文结合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人才需求,立足区域资源特色,结合身边传统文化,通过书证融通,设计传统文化研学旅行导游服务教学项目,以拓展导游人员就业、创业本领。
关键词:书证融通;传统文化研学旅行;导游服务
        一、教学改革背景
        研学旅行是近年来旅游和文化及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一种新形态,尽管“新”,但备受“瞩目”。目前,研学主题活动课程中,国学文化、红色研学及科技类产品颇受青睐,旅游行业和教育行业都在积极探索研学旅行的发展模式,亟需培养一批优秀的研学旅行导师。
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改革部署,“书证融通”中“书”不仅代表学历证书,也代表取得学历证书需完成的专业课程,“证”代表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书证融通” 是指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融通;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相融通。
鉴于以上背景,本文立足区域资源特色,对接研学产业人才需求,结合身边传统文化,设计传统文化研学旅行导游服务教学项目,将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证书培训和导游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统筹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从而实现X证书培训与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二、项目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研学旅行导游服务教学项目以导游服务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国家教学标准为依据,通过书证融通,重构教学内容,重定教学目标,重整教学组织方式,重建评价机制。
        1.“两对一融”构内容  本项目以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国家教学标准为依据,对接1课程;以导游服务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对接X课程;基于国家规划教材《模拟导游》内容框架和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通过课证融通,重构教学内容。
        2.“两合一融”定目标  本项目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设计研学旅行导游服务,教学实施中注重育训结合,知行合一,融汇课程思政,德技双修,引导学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总目标确定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导游人才,使学生达到专业必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基础上,能实现知识的递进、能力的迁移和素养的内化。
        3.“两模一融”施策略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为引导, 基于学情分析,将“三师共导、五化同步、三站联动”项目化教学模式作为“教”的策略,将“三段三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学”的策略,并充分融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衔接。三师为专业教师、技艺大师、行业导师,“三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学习,各种教法互相融合。五化:为研学项目生活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导词讲解定制化、教学评价精细化和课后实践拓展化,五化同步引导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有的放矢。三站为学校、培训中心(工作室)、研学基地,三站育训结合,突破教学时空界限。三段式学习分为课前自学、课中研学和课后延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学”既是课堂组织形式,也是教学目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4.“两多一融”细评价  “两多”指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一融”指多维度的评价融贯全过程。评价主体包括:专业教师、技艺大师、行业导师、学生、游客、AI态势语言分析工具等。

评价方法分线上和线下,有平台测评、AI测评、评价量表测评、在线投票测评、自主评价、顶岗效果测评、APP公众推文互评等。评价过程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尤其是课中每一环节都设有相应评价方式和标准,做到评价精细化。
三、项目教学实施
        1.整体实施  本项目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为导向实施课堂教学,基于研学旅行导游服务实际工作过程创设学习情境,选择汉服、美食、民居、节日、非遗技艺五种典型文化载体进行类比学习,让学生在对五种类型传统文化研学导游服务任务的系统化设计当中逐步掌握传统文化各类型研学旅行导游服务,实现“扬文化之帆 行研学之路”。整体实施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重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利用信息化平台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三师共导的教学方式和三站联动的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体验中重构知识、习得技能和实践应用。整体教学分传统文化研学和导游讲解技巧、典型研学旅行导游服务项目设计、模拟导游和实地导游三段。
        2.具体实施  本项目以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研学旅行为主题,将身边的传统文化衣、食、住、节、艺设计成五个子项目进行重点教学。如以《研习传统节日 体验民俗魅力——端午节研学旅行导游》为例,课前利用平台让学生自学端午节相关知识并编写导游词,教师线上批改,同时学生在线调查中小学生端午节研学要求并进行归纳分析。课中通过“探”、“研”、“定”、“练”、“讲”、“评”六个环节进行具体实施,各个环节设置相应的具体任务和评价标准,通过师生相互活动,落实端午节研学项目的设计和导游词的创编与讲解。课后通过在线拓展和实地导游巩固提升。通过此任务学习,让学生在讲好端午故事的基础上,传播中华民俗文化,实现课程思政。
四、项目实施成效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学生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学习效果及综合素养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一是“三段三学线上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学为中心,平台为翼,极大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线上线下的自学、研学和延学,打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三师共导”课堂教学方式,多元教学,多维评价,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技艺大师、行业导师共同把脉课堂教学,为课堂的“教”注入活力,使学生的“学”更有深度和广度。三师从不同的角度、标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多维评价使学生专业学习落到实处。三是“五化同步”教学设计样式,整体设计,同步实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本课程从项目设计、教学手段、讲解训练、课堂评价及课后实践等五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将课堂由“静态” 的传授改为“动态”的人人参与,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四是“三站联动”培养形式,育训结合,知行合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生通过在学校理论方法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社会培训中心的专项指导,以及在研学基地的实践导游,育训结合,知行合一,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五、反思与改进
        本项目立足三教改革,实现三个融合。一是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实现课证通融。二是专业教师、技艺大师、行业导师,三师共导共助,实现多师互融。三是传统文化研学导游教学设计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实现课程与思政圆融。
        此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课程因课时的限制,只选取其中五个方面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广度有待拓展。因此,要继续完善课程资源,拓宽知识维度。教学评价结果显示,少数学生在导游词定制与讲解方面表现不佳,后续教学应根据学生认知,针对性进行导游词的编写指导和增加模拟训练,以克服不足。
参考文献:
[1]宋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07期;
[2]郑根让,史志强,何成,于晓霞.1+X证书制度下以书证融通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20年第01期;
[3]王咪咪.基于传统文化教育视野下的研学旅行探索[J].旅游纵览,2019年第06期;
[4]韩艳丽,贾君,曹正,李静,徐银.“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1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