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旭红
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洪山嘴中学 441800
摘要:材料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备受欢迎和推崇。教师在借助这一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时,通常都会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一些实际场景进行形象处理,然后让学生对那些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深刻的感知,进而引发其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有利于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性的法制思维。
关键词:材料;初中道德与法治;意义
一、材料教学法的应用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中考的分值中所占的比例偏小,再加上教材的理论性偏强,某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等原因使得一些学生不爱学习这门课程,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更要求我们的教师充分运用教学技巧,施展课堂教学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在此状况下,一些教师也开始采取材料教学法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具体使用这一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时,通常使用那些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的材料,借此来给学生的思想道德以有效的引导。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材料开展教学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
引入材料教学之所以能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备受欢迎和推崇,有着必然的客观现实意义。教师在借助这一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时,通常都会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一些实际场景进行形象处理,然后让学生对那些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深刻的感知,进而引发其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有利于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性的法制思维。借助于这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并不对问题的解决设立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的分析有道理,教师就应对其给予充分肯定。因而,这种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着很强的价值意义,不仅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材料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首先,要精选材料。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首先应对教学中所涉及的材料进行精挑细选。这些材料通常是教师在以往的实践活动中或备课时收集的,通常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存在密切的联系,大多都是一些典型的人物、事件和热点之类的时政问题,所选择的这些材料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次,要在合适的时机把材料展示给学生。选好材料之后,教师还应将这些精选的材料用正确的方式适时地展示给学生。在具体展示时,应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应有效激发学生对材料进行深入探究的热情。最后,要点评和总结。前边的学习之后,教师还应进行及时的点评和总结,针对此次材料的侧重点和教学中的优缺点以及问题的疑难点等,教师应做好客观的总结和分析,以实现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内化、拓展和延伸。
三、材料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角度
(1)利用亲身经历巧设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讲时,如果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听着听着,学生不由自主就走神了,而且学习气氛非常沉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这样,老师讲课的效果就较差。这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一个自己身上发生的小故事,或周围亲戚朋友身上发生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过来了。故事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越能吸引学生。学生的注意力一旦集中在老师的讲话上,就能专注较长时间,不会马上分散。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听讲积极性,课堂效率也提高不少。
例如,我在讲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诚实守信》这一框内容时,面对学生漫不经心的表情,我给他们讲到:我朋友在襄阳打拼好几年,准备买一套住房在襄阳安家落户。他满心欢喜地准备好了房子的首付款,喊我一道准备将剩余房款到银行办按揭手续时,银行工作人员到电脑上一查告诉他办不了,银行不能把钱款贷给他。
原来是他曾经用过信用卡消费,但有两次他透支了信用卡,又没在意,过了还钱期限忽然想起这事,就顺便把钱还上了。结果给银行造成了不良的信用记录。虽然他后来还上了信用卡的钱,但他是逾期还钱,银行按规定不能给他办买房按揭贷款。看,不经意的小失信,给他的生活带来多大的麻烦。讲这段经历时,学生兴趣十分浓厚,注意力非常集中,没有一个走神开小差的,全都是瞪大眼睛,屏神凝气认真倾听。从老师亲身经历的故事中他们既学到了知识,明白了生活中要时时处处重诺言守信用,又增强了兴趣,集中了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效率。由于亲身经历的小故事的适当穿插,整堂课气氛都比较好,课堂效果也很让人满意。
(2)利用历史故事巧设材料。
历史故事所散发出来的熠熠光辉是引人深思,让人终生难忘的,历史故事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在课堂上老师巧妙的利用历史故事设置材料融入理论知识讲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这一框内容,讲授“美德万年长”时,给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程门立雪”的故事、“立木为信”的故事、“卧冰求鲤”的故事等等,这些小故事拥有巨大的魔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老师不需多讲,学生一下就明白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青少年要践行中华美德。
(3)利用时政要闻巧设材料。
道德与法治理论本身具有抽象性与概括性,而时政要闻是这些理论知识的有益补充,它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新颖,富有吸引力。丰富,可以弥补教材的滞后和单薄。真实和生动,可以增强道法课的说服力。这些优势与道法课内容形成互补,有助于增添道法课的时代特色,能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九上《创新永无止境》一框时,讲到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讲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我就讲到了当下美国对华为公司的制裁:四次封杀,掐住了我国高科技公司的脖子。而华为的“南泥湾”项目已经开始实施,为的就是打破美国的技术封杀。国务院审议通过,集成电路成为国家一级学科,政策上扶持芯片产业急速追赶。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利用多媒体巧设材料。
多媒体手段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生活及工作的很多方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中鲜明的图画、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多媒体创设的情景中。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适当减少枯燥乏味的一味讲解的教学方式,用多媒体手段巧设材料,多媒体内容要突出教学重点,形象直观,让学生真正在多媒体设置的材料中理解教学内容,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七下《法律为我们护航》这节内容,我就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出示了一个法庭审判的案例:南京市民徐某发布了一张男童遍体鳞伤,疑似遭虐待的照片,引发了“养母疑似殴打养子”的轩然大波。最终,法庭经过调查审理作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李征琴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学生看到视频中血淋淋的照片,看到法官的审判画面,听到最终的宣判,明白了自己作为未成年人处于弱势地位,但法律对未成年人实施了保护,对这节内容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综上所述,材料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教师在借助这一方法开展教学时,应进行尝试和探索,并寻求更有效的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以更好地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剑,王霞.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J].才智,2018(06):31.
【2】李庆健.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材料选用有效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版(中),2017,000(003):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