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新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第三高级中学
摘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校课堂教育教学的重点。
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就是国家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来的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是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报告中教育立德树人所指明的方向。
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略,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才能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在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关键词 : 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 爱国情怀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报告更为教育如何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
这个方向,正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所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作为重要必修科目之一的高中历史学科,不仅要向学生传输历史知识,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视野,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那么,在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逐步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呢?
本人的做法就是要从思想品德教育角度,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素,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品德,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相关概念内涵,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既能整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能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
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
其中的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热爱,是一种理想、责任、使命和信仰。因此,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仅仅教给学生单纯的历史知识,更要教育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1.充分运用必修教材,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历史学科课堂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更是学科核心素养下学生品格与责任担当培养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运用这些教学素材,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如本人在讲述《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内容时,首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比我们中国起步早、成就比中国大、经验比中国丰富……,但为什么会走到国家政权瓦解、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而我们中国的政权越来越巩固、经济越来越强大,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实体?再结合已经学习了的《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内容,让学生运用多方面的事实展开讨论后,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凝聚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明白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必须永远跟随中国共产党走下去的道理。
2.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对生活阅历较浅的高中生来说,爱国主义最先来自对家乡山水、人情风俗以及历史文化的眷恋,由对家乡家人的热爱才逐步上升到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在我们家乡,有中共广西特委书记和中共广西临时省委负责人朱锡昂故居、朱锡昂烈士的纪念碑,革命文物展览馆,自祖庙革命活动纪念地,桂东南(双旺)抗日武装起义纪念塔等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因此,为每届学生讲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时,本人善于挖掘这些乡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先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活动,再带领学生到上述地方参观学习,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教育学生继承先烈遗志,弘扬先烈精神,发奋图强报效祖国。这样,学生觉得自己身边(家乡)就有这些为了国家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而值得自己学习的前辈,再学习教科书中的内容,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又可以让学生在感受解疑过程中自主构建爱国主义情怀,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3.善于利用时政要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时政要闻就是最近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新闻等。学习高中历史过程中,教师善于将历史事件与当今时事有机结合起来,才会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例如本人讲述《必修三》相关专题的内容前,就先介绍我国进一步转变改革开放思想观念后,先后主导成立了由世界29个成员国组成、2000年成立、决定每年定期在海南博鳌举行年会、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一带一路”建设、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等,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的内容。
这样,学生通过这些时政要闻,就会充分认识到,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和许多严峻挑战情况下,我们的党和国家能够与时俱进,转变了思想观念,既加深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合作,更发展并壮大了自己,使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从而增强了自己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多年来,本人以及所在的历史学科,围绕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终结出丰硕成果。参加高考历史成绩,学生梁剑曾获得全县第一,学生王建国曾获得广西第一;本人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班主任,曾在广西高考备考会议进行了《高考奇迹是这样创造的》学术报告;所教的班级班风纪风学风堪称学校楷模,其中的05(1)班被评为市先进集体;所在的学科,年年获得市级先进科组;学校被遴选为自治区课改样本学校。
参考文献
1.蒋丽:情怀不可战胜----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培养对策/《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1期
2.郭惠聪: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6)
3.宋芳昌: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