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碧玉
四川省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 641208
摘要: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诗人形象两大类,我们对这类形象的鉴赏主要从环境描写、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考纲要求 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一、考纲要求
高考语文全国卷《考试说明》对誓词鉴赏的要求为: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内涵,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从考查内容上来看,该考点主要包括概括形象的特点,赏析诗歌中的形象,概括诗歌中的画面,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等,从考查的题型上来,看在高考卷中,对该考点的考查往往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今天我主要谈谈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浅见。
二、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
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二是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概括人物形象的术语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建功立业、矢志报国、英姿飒爽、武艺不凡、豪放洒脱、斗志昂扬、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傲岸不羁、慷慨愤世、不慕权贵、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情趣高雅、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寂寞惆怅、饱经磨难、辗转漂泊、羁旅天涯、思念故乡、夜不能寐、孤独苦闷、 顾影自怜、身孤影单、漂泊零落、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快乐活泼、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安闲宁静。
四、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 从环境描写入手把握人物特点
有的诗歌通过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志趣,比如岑参的《高冠谷口招郑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这首诗除了标题告诉我们作者要去拜访郑鄂之外,诗句中只字未提到郑鄂,也没有相应的背景材料,如果要赏析人物形象,我们就只能通过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入手了。作者到谷口来拜访主人,只见书斋而不见人。作者不说空屋却说空斋,可见他的朋友是一个志趣高雅的读书人。
颈联和颔联直接写主人所居住的周边环境: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春云笼罩、拥抱着潭边树木,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此处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与鹿为友,何其高雅;白云缭绕,和衣而睡,何其飘逸。畅神,怡情悦性,物我统一,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过的也是神仙般的日子。
通过对“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温馨而富有生机、高雅,虽对人物描写不着一字,但一个悠闲自在、远离尘嚣、志趣高雅的人物形象已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形象的展现,就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的。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题目设置为“下片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我们抓住描写人物的词“采桑、逢迎、疑怪、斗草、笑”可以概括出下片塑造了一个明快活泼、天真快乐的采桑女子形象。
3、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根据诗歌的注释“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兵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可以推测出诗人是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苦闷的爱国者形象。
五、答题步骤
第一步:点出作者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这一步也可以放在最后作为总括。)
第二步:结合全诗(词)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作者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第三步:概括出蕴含的作者情感。(这一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有些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不需要这一步的)
答题模板: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十情感;或分析龙形象=具体分析+情感+总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