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铭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七初级中学
摘要:体育,对于人强健体魄,拥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有着积极的意义。初中生学习体育,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更好地面对成长的风浪。但是,目前初中生在体育学习中还存在态度消极的问题,难以融入到体育课堂中来。为了改善学生的现状,教师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了探索,通过将兴趣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唤起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经实践后,认为多样化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促使学生实践,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参与兴趣;激发
初中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时候,更希望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要懂得联系学生实际,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刺激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的价值,使学生从内心上接受体育学习。
一、借助多样化的合作活动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意识
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更偏爱与小伙伴一起体验,分享自己在体育锻炼中的喜怒哀乐,收获更多的经验。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可以借助多样化的合作活动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意识。教师将学生融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合作,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默契性,使学生在合作中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优化合作的质量。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能收获体育成果,获得很好的表现。基于此,笔者依据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并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合作活动。对于喜欢跑步的学生,笔者为学生设置了拯救被恶龙抓走的儿童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障碍,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跑步能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对于喜欢跳绳的学生,笔者为学生设置了花样跳绳的游戏活动,鼓励学生与小伙伴合作,感受跳绳的多样性。学生在不同的游戏活动中,感受到了体育运动的趣味,产生了探索的兴趣。
二、向学生传输安全锻炼的知识——增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
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时候,不能忽视对安全知识的学习,只有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科学地开展体育锻炼。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可以向学生传输安全锻炼的知识,增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
教师围绕学生的服饰、动作等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风险,可以加强学生对安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警惕心理,使学生学会按照教师的安排来进行体育活动。学生有了安全意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熟悉体育技能。
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讲述了体育运动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让学生重视运动中的安全问题,促使学生科学地开展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强身健体。学生在聆听中,熟悉了参与体育运动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衣饰,减少尖锐物品的出现,还要规范自己的动作,避免运动损伤。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以此来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比例,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学生在分享中,形成了安全意识,了解了更多有关体育运动的知识。
三、带领学生进行实践——突出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作用
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要发挥好自己的实践作用,通过亲身参与来收获体育学习的成果,提高自己的体育实践水平。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突出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作用。教师为学生设置实践任务,可以驱动学生参与,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体育技巧进行应用,进而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实践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缺点,方便学生反思和改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享受体育学习。
在组织学生学习投掷铅球的时候,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在练习中为学生讲解了投掷铅球的预备姿势、如何做到左右腿有效配合等。学生在实践中,熟悉了侧向滑步推铅球的全过程。对于学生在实践中出现错误的地方,笔者为学生指出,并对学生的动作进行了纠正,使学生意识到了体育学习同样是需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的。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使用铅球的技巧,有了参与课堂的信心,积极发挥了自己在课堂中的作用。
总之,本文通过借助多样化的合作活动来吸引学生、向学生传输安全锻炼的知识、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意识,增进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突出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体育学习的意义,有了参与体育课堂的意识,在体育实践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不再逃避体育学习,而是能够主动走进体育殿堂中来。教师在挖掘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增加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了学生的真实需要,依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教学,满足了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严君辉.浅析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4):129-130.
[2]李中强.创新初中体育短跑教学的有效措施分析[J].田径,2017(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