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案发生的潜在原因探讨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5期   作者: 魏树辉
[导读] 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民女窦娥被冤枉问斩一案,深刻揭露了元朝黑暗的社会现实:高利贷普遍,流氓恶霸横行,官吏贪赃枉法。
        魏树辉
        淮南市第二十四中学 安徽省 淮南市 232007
        摘要: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民女窦娥被冤枉问斩一案,深刻揭露了元朝黑暗的社会现实:高利贷普遍,流氓恶霸横行,官吏贪赃枉法。可以说黑暗的社会现实是冤案发生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潜在的原因呢?我认为千百年来形成的封建礼教中束缚女性的贞节观,是这次冤案发生的一个潜在客观原因。
关键词: 冤案 原因 贞节观
        元曲大家关汉卿在创作《窦娥冤》时,剑锋直指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普遍存在的高利贷逼的贫苦家庭卖儿卖女,流氓恶霸恃强凌弱,恣意妄为。百姓寄希望于官吏,没曾想官吏又贪赃枉法,是非不分。正是这样的黑暗现实,让民女窦娥被冤枉,直至血溅白练。可以说黑暗的社会现实是冤案发生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这起冤案的发生还有没有其它潜在的原因呢?我认为千百年来形成的封建礼教中束缚女性的贞节观,是这次冤案发生的一个潜在客观原因。
        窦娥七岁被父亲抵给了放高利贷的蔡婆婆。此时的蔡婆婆丈夫已经去世,家里只有一个八岁的儿子。从文章来看,蔡婆婆并不是一个狠心的人,这一点从免除窦天章的银两以及送盘缠都可以看出。她对待窦娥如亲生女儿一样看待,可以说,窦娥自到了蔡婆婆家后,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加上有一个大一岁的玩伴,在蔡家的成长经历应该是她短暂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当窦娥长到十七岁时,和大自己一岁的玩伴结成了夫妻。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成亲不久丈夫即撒手人寰,还算幸福的三口之家只剩下寡居的婆媳。到案件发生时,窦娥守丧已近三年。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发问,寡居的婆媳为什么不重组家庭?特别是窦娥,年芳二十,婚后无子。为什么不找一个合适的男性重组家庭,过上成双成对的生活呢?当然,张驴儿父子这样的地痞流氓是不合适的。当年蔡婆婆带着八岁的儿子守寡时没有再嫁。当时蔡婆婆家境殷实,按照时间推算,丈夫去世时,她年龄在四十多岁,孤儿寡母并不容易,如果找个人品不错的大龄单身男性结为夫妻,互相照应岂不更好?假如蔡婆婆有丈夫,这个案件可能就不会发生。纵观历史,封建时代,很多男性因为家庭贫穷,一辈子都没有讨到妻子。像蔡婆婆这样的条件,如果当年想找,应该是完全可以找到的,年芳二十的窦娥更不必说了。到案件发生时,蔡婆婆已经寡居十三年,窦娥也以及寡居三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与封建礼教中长期形成的用来束缚妇女的贞节观是密切联系的。这在文中,从窦娥的唱词中可见一斑。
        蔡婆婆被逼再嫁,回家见到窦娥时很不好意思“羞人答答的,教我怎生说波!”窦娥见她是“一半儿徘徊一半儿丑。”当窦娥得知婆婆答应了这件事,虽然明知婆婆是受到逼迫,还是对婆婆进行了无情的嘲讽“梳着个霜雪般白鬏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枉叫人笑破口。

”后来得知除了张驴儿父亲要娶蔡婆婆,张驴儿也要娶自己时,态度非常坚决“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并批评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
        按照当时情况,蔡婆婆已经年过六十,人生路已过大半。嫁与不嫁,意义不大。但是,对于无二无女,年芳二十的窦娥来说,按照我们的理解,找个合适的人再嫁,生儿育女,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窦娥不嫁的态度非常坚决,令人诧异。我们来看窦娥讥讽婆婆的两句话“枉教人笑破口!”这看似简短的一句话,却揭示了当时世人对于妇女再嫁的态度—嘲笑!没有人同情寡居婆媳的艰难,一旦再嫁,社会给予的是嘲笑!窦娥批评婆婆的那句“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守贞这两个字已经深深的印入了窦娥的心灵深处。这绝不是一时一地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来封建礼教道德教化的结果!
        封建礼教中束缚女性的贞节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统治阶级突然颁布法令规定的,而是在千百年的思想传承中,一步一步形成的。秦汉时,对于女性再嫁,没有人会嘲笑。汉武帝的母亲王娡王太后就是离开丈夫后入宫的。汉光武帝时,姐姐湖阳公主新寡,刘秀甚至问姐姐可有中意郎君,让姐姐在朝臣中选择,这不但没有嘲笑,甚至是鼓励了。家喻户晓的卓文君是寡妇,被休回家的刘兰芝,家人也劝她再嫁。可见不管是寡妇还是被休回家的妇人,再嫁都是平常事。至于唐代,对于贞节观,更少有人用它束缚妇女,只要看看武则天、太平公主就明白了。
        那么,为什么到了关汉卿笔下的元代,妇女再嫁就成了笑柄呢?这主要是南宋时,程朱理学的提倡。程朱理学为了更好的适应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大力宣传男尊女卑、从一而终思想。这种思想经过数百年的传承,深化,到了元明清时代,已经自然成了妇女遵守的教条,而广大妇女在这种思想浸染中,不但不反抗,反而规矩遵循,甚至把遵循这样灭绝人性的教条当作美德。统治阶级更是对这种为夫守节的行为大加提倡,立功德、树牌坊,让女性在这种虚荣中,在世俗的眼光中,默默承受寡居的苦难。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可见,这种贞节观对广大女性的影响有多深!
        南宋程朱理学的提倡,加上统治阶级的鼓励,经过百十年的传播、沉淀,到了蔡婆婆、窦娥生活的时代,贞节观已经深深的影响着妇女的生活了。正因为如此,蔡婆婆四十多岁寡居,一直未嫁;窦娥年芳二十,无二无女,却有着坚定的守节思想!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是造成这起冤案的主要原因,但是潜藏在文中的、束缚女性的贞节观也是造成冤案的原因之一。而且,这种束缚广大女性的贞节观,对女性的迫害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影响更深远!现在,这样的思想虽然在一部分人的头脑中还有残留,已经不被世人认可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一定会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中!
参考文献: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关汉卿《窦娥冤》
[2] 《后汉书·宋弘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