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5期   作者: 王润生 黄红英
[导读] 本文从四个方面简单阐述了现在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
        王润生 黄红英
        山东省禹城市辛寨镇于屯小学2512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追求的东西越来越物质化,导致我们的孩子也深受物质社会的影响,过早的开发孩子的智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开始报各种培训班,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生理、心理规律,现在的孩子吃、穿用都很富足,但是他们精神世界空虚无聊,我们需要改善我们的教育理念,本文从四个方面简单阐述了现在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倾听 宽容 文化家长 以身作则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从出生前(胎儿阶段)就已经开始,直至成人期。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家庭成员和成长环境的每一次变化,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孩子的身心产生多方面影响,一个环节的不同可能导致孩子性格、行为习惯、情感方向、学习水平等众多不同点,所以成人后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一面。家庭教育从我们古代至今都对一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古代众多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人物,儒家孔子的理论、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梁启超、梁漱溟、张冀牖、胡适等的家教之道,他们有很多共通点既是:以身作则、严而又宽、因材施教、注重环境影响并涉猎宽广,并且在做对孩子身心发展上,做了长远打算,而不是毫无目的与根据的去做。这给我带来的启示很多,纵观现代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思想格局与认知,常常限定着孩子的一生能走多远。子女是否能够成才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家长的一系列指导作用。在清末明初,梁启超培养子女的重点原则既是爱国。他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要求培养专业能力,博览群书,并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扩展眼界。所以他的子女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专长,众多子女中,7个留学海外,最终都回到祖国,并且在国家危难之时都没有离开的。
        二、家庭不应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应该不断充盈孩子的精神世界
        首先,多观察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状况,遵循孩子心理发展的一定规律。其次,在生活中遇见孩子违反正常秩序的行为方式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平和的心态,不轻贱自己,也不妄自菲薄,更不会自大清高,正确对待为人处世。培养这样的心态并不容易,在孩子遇见不顺心的事时,看他将如何处理,通过事实培养孩子积极心态和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妥善的完成每一件事,有了自信心的培养,那么不论这件事情是难或易,都能够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成功。自信心来自于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也来自父母正确的教导方式,欣赏孩子每一次的点点滴滴,这也是父母对孩子该有的支持态度。最后则是当孩子面对挫折时的态度与反应,,每个人生来都会犯错,并没有哪一条路是没有羁绊的平坦之路,只有当孩子收获到喜悦和成功时,才会懂得失败和成功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现在的家庭年轻父母都忙于挣钱,时间非常紧张,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交流,更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以为给孩子穿漂亮的衣服,用昂贵的书包,买五彩多样的文具就是对孩子的关爱,但是孩子更喜欢全家人在一起吃饭、聊天,他可以把学校的事情讲给家人听,或是大人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困难讲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现在我们都是快节奏的让孩子快点吃饭,吃完去做作业,吃饭也是一个单调、快速的过程,有时候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想给您聊天说一些自己的事情,我们都以“快睡觉吧,明天还得早起呢”回绝了,一次次我们错失了倾听孩子的机会,其实“倾听孩子”是了解其内心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很多家长却将它用做操纵孩子,让其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或引导孩子的行为或思想。


        三、家庭不应只是注重孩子的“成绩”应让孩子接触自然,释放天性
        现在的父母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不在乎,孩子学校课程已经很紧张了,课下还要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周六日都没有休息的时间,孩子像不断旋转的陀螺,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孩子,什么都不用你管,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这是所有家长常说的同一句话。这样的教育观念使家长只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家庭和学校沟通的唯一目的就是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学习。孩子回到家里,家长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看书做作业,却忽视了孩子的道德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孩子与他人作比较有的家长盲目拿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与他人的孩子相比较。教育孩子时总要说,你看人家某某学习怎么就那么好,你怎么就那么笨?这种不结合孩子自身实际的盲目比较,不但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其训斥孩子,不如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谈谈,分析一下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共同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需要情感关怀和亲情沟通。但从接触的家长来看,大多数家长在一定程度上都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要。比如孩子考试失败,不是帮助分析原因,鼓励他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而是指责和埋怨;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不是挖苦、嘲笑就是侮辱、体罚;孩子渴望和同学一起学习、游戏,渴求父母周末的陪伴,却得不到理解,父母总是以种种理由拒绝。长此以往,会使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生变异。
        四、父母应该不断学习,以身作则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老师”。孩子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处事风格、学习能力、心理发展都成为孩子人生路上所获得的基础技能。为什么说孩子像一本十万个没什么?因为他们在刚刚接触到这个新世界时会产生很多复杂的心理变化,他们需要通过另一个能够带给他们指导作用的人来认识世界,此时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潜移默化的就成为他们平时效仿和学习的榜样,父母一切言行则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的观点和态度。
        著名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教育孩子的核心在于对自己的教育指导,而自我教育则是影响孩子最重要的途径。父母人格的完善和对世事的方式即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不是物质条件和提供良好的教育背景(比如好学校、国企等),而在于家庭成员是否在教育子女的同时能够正确认识和反思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且是否在意自己在孩子内心所塑造的形象。很多年轻人追星,看到明星身上的积极正能量一面而激励他们努力朝向那个方向,大致也是有同样的因素。反之,明星的反面形象教育,则影响孩子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孩子的行为问题往往是父母的缩影,如若一味的将自己的价值观传授给孩子,让他接受这样的价值观也并不可取,“按我做的去做”可以改变一个孩子,但是并不能够一直保持这种方式不变,因为这样也会时孩子有逆反心理,而是应该提供良好的意见和建议,让孩子自己动手实现,让孩子感受到参与感。那么如果想要很好的像孩子传授经验,那么要做的只有通过“以身作则”四个字来实现,不要通过说教和父母权威,做好一个孩子的榜样。
        反过来回顾现代中国家庭生活可以看到,父母回到家后除了家务,有的会进行娱乐项目(打游戏、聊天、看电视),自己享乐时看到孩子却是另一种反应:用暴力或非暴力言语伤害孩子,让他听话去学习,却忽视教育子女从教育自己开始的重要性。父母的言谈举止,就像是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在孩子面前,父母从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没有小事。父母好的表率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奥贝尔,J.L.).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陈平.大学新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霍特.教育的使命:一位美国名师的课堂反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4】佐藤学.教育方法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