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着力点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5期   作者:丘红映 谢东良
[导读]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高校辅导员必须要肩负起“大思政”的教育格局构建的重任,从自身工作角度出发,以党和国家先进教育理论作指导,寻求“大思政”教育格局下个人工作的各项着力点。
        丘红映  谢东良
        广东科技学院,  52300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自党的十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摆在来突出位置,这一系列的重大部署为“大思政”格局的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高校辅导员必须要肩负起“大思政”的教育格局构建的重任,从自身工作角度出发,以党和国家先进教育理论作指导,寻求“大思政”教育格局下个人工作的各项着力点。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辅导员;工作着力点
        “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党和国家的先进理论是“大思政”格局的构建的总指挥官,高校辅导员则是高校“大思政”工程的基础建设者,要从各个方面统筹安排,把控全局。第一要点是要坚持党的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不动摇,保证“大思政”建设的政治正确性;第二要点是要连接思政课堂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与水平,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准则;第三要点要利用好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化育人模式;第四要点是要发挥学生干部思政认识榜样力量,使“大思政”格局更有效率性;第五要点要回归到自身业务工作上,追求辅导员个人业务工作与思政教育双向推进;最后要建立基于时代要求的工作形式,让“大思政”格局更符合时代价值。
        一、坚持党的先进教育理论不动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分别从发展、教育、改革等不同角度出台了不同文件纲领,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党的各项政治思想理论均得到了完善与补充,尤其是在教育事业上,党和国家把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了教育教学全过程。立足新时代,把握新形势,形成了全方位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因此高校辅导员第一责任就是要毫不动摇的坚持用党的先进教育理论作指导,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既是人民的选择,又是历史的选择,坚持党的先进教育理论作指导就是要毫不犹豫的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党的先进教育理论统筹教育系统,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地位,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之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指出“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跟党走,切实将党的先进理论思想同客观实际相结合,建设高质量的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坚持党的先进教育理论作指导是确保做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要提高自身工作认知和政治站位,要明确教育事业的办学方向,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时代问题,辅导员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根本上就是要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自觉性。要自觉学习实践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胸怀辅导员工作全局,要通过各项工作举措落实将思政教育放在首位的原则,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准则,不断为“大思政”格局建设和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连接思政课堂教育质量与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高校思政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础课程,就更应发挥其“大思政”格局的支柱作用,提升思政课堂教育质量与水平。连接思政课堂就是要连接党和国家的先进教育理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连接思政课堂就是要连接高校各个课程,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从而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落实。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具备鲜明的德育目标,要根据高校课程思政的的认知基础落实鲜明的德育目标。高校所学课程体系较多,每个学科课程都具有自身鲜明的育人特点,而每个育人特点都是德育目标的根本内容,因此课程思政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性研发不同的德育目标,从而落实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深度挖掘学科教学的德育素养要与学科教育的核心素养相结合,要通过知识理论体系的表达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意义及重要性,我们要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客观的融合起来,培养素质上过硬、知识上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秀接班人。学科德育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的基本特点及教学学段与学生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德育素养塑造的核心点,将具体的学科知识理论通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断拓展新的教学体系,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现代化教学内容。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强化德育教育的落实,要通过德育教育的落实来重塑学生学科学习的认知;其三是情境链接原则,要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双重实践意义,践行“知行合一”教学标准,更要在要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依据学生成长特点不断强化德育教育落实层次,思考、讨论、关联、迁移中逐步建构学科核心观念,实现素养发展。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要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针对性的修订人才培养战略,要综合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教学目标分类推课堂思政格局的建设,更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终形成思政课堂引领各科教学各有侧重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三、做好校园文化思政工作建设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生理上的预约,也更增加了学生心理上的认同与归属。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大思政”教育工作背景下应利用好校园文化这一模块,推进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发展。做好校园文化思政工作建设要利用好学校的主体功能,既要有高校硬件设施思政工作建设,也要有高校软件设施思政工作建设,要将思政工作推进到校园各个角落,挖掘校园文化思政功能,推进“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发展。
        辅导员可根据自身职能向学校有关部反映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作出统一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特色的显性标志,使他人一走校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大思政”文化气氛。除了做一些必要的绿化外,校园环境规划还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学校可以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加强图书室、阅览室、陈列室的建设;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充分反映“大思政”文化背景下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辅导员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文化宣传活动,如辅导员可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周”,利用好学校每块墙壁、每一个宣传栏,向全校学生征集学生名言,让学生结合学校特色以及时代特色写出自己对于党政思想的认知,并将其中的佳作和作者的照片,制成标牌,固定在校园醒目的地方,使学生深受激励并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打造校园“大思政”文化环境长廊可通过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等方式在校进行普及,也可通过“学生走向社会”等活动形式对外宣传党和国家先进理论思想,辅导员可带领学生会成员走访养老院、红色景区、退休干部文化园等来宣传和学习。

另外,学校方面可引导各个班级结合专业特色来形成既符合时代准则有符合专业发展导向的班级文化,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提炼简短的词语作为班级文化管理的践行标准,并且利用活动、比赛、运动会等方式集中力量体现改革开放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辅导员可将传统文化落实到“大思政”教育格局中,可集中学习习总书记语录对于传统文化的总结等,如习总书记大量使用 “积土为石,积水为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话语来彰显共产党的力量,既保留了中华民族的谦逊精神,也触及了人民的灵魂,这是一种可亲可敬、平易和蔼又从容淡定、沉稳大气语言艺术。
        四、发挥学生干部思政认识榜样力
        高校辅导员工作较为繁杂,很多思政工作都难以做到设身处地,因此培养起一支有理想、有信念的学生干部队伍就显得更加重要。建立好学生干部思政队伍对于学校“大思政”格局的建设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干部长期生活在学生队伍中,对于学生的生活状态及认知意识理解程度要高于辅导员,一个好的学生干部队伍集体能够影响一个班级的思政工作,一个好的班级思政工作能够影响一个专业的思政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加强学生干部思政工作意识,发挥学生干部思政认识榜样力量,全力推动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建设。
        发挥学生干部思政教育榜样力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干部的任用上要打造先进的学生党员队伍,强化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支部要在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学生党员从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学风和扎实的工作来实践自己的承诺,在学生中树立了榜样。辅导员可在“加强学生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发挥学生干部带动作用、健全学生干部监督机制”三个方面推进,其中加强学生干部政治理论学习要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论学习方面可集中引导学生干部通过座谈会、团总支会议、党课等形式来提升和完善学生干部的政治素养,要引导学生干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武装头脑并应用的实践工作中去;实践学习则需要走进红色文化的一线工作中,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共产主义思想。发挥学生干部带动作用方面,辅导员可以在全校或全院学生干部表彰大会时,树立一些在社会公益、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干部,号召其他学生干部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干部的带动作用。健全学生干部监督机制,则需要高校辅导员重点关注对于学生干部的反馈信息,辅导员要设置匿名和提名两个投诉渠道并不定期的对进班级进行走访,以此来建立学生干部全程监督的机制,从而保障学生干部积极向上的带头作用。
        最后辅导员对于学生干部的选用必须要满足以下四点,既“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基础、扎实的专业学识是根本、较高的知识能力水平是保障、崇高的行为作风是目标。”高校辅导员发挥学生干部思政榜样力量既要满足理想信念的现实追求,也要满足学生身份的实际需要,更要满足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榜样力量。
        五、追求自身业务与思政双向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多个重要会议。习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本质,站在中华民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节点上深刻回答了关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重大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要努力形成工作合理,全方面、全方向、全方位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回答好“为什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时代问题。
        努力形成高校思政工作合力就是要统领高校各项工作的育人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办学方向、关乎育人根本,需要全党全社会一起动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各地各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应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师生接触,回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着力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高校辅导员要做好联系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可沟通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课程研究部门等形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合力。如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自身服务意识职能,行政管理部门要紧贴学校文化育人的宗旨,形成特色化服务文化育人局面,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文化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服务管理;后勤保障部门,则可以通过学校后勤设施来完成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目标,如学校食堂可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一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准则;课程研究部门可以总结核心要素助推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如课程研究部门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思政教育机制,对于学年初段的学生可通过专业教育来提升学生思想认知,学年中段年级的学生可通过将讲座、报告、展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树立专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学年末端的学生专业课程,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六、追求基于时代标准的工作形式
        追求基于时代标准的工作形式要创新工作举措,应用符合当前社会环境的工作思路。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管理种要追求基于时代标准的工作形式,要根据高校学生认知状态创新工作举措,既要运用现阶段党和国家重点发展的工作形式,也要追求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工作形式,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标准与学生认知的现代化思政教育格局。
        例如,微信自媒体应用平台的建立,辅导员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统一构建“微工具”客户端。辅导员可根据相关工作内容系统性的构建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平台,并利用这些微工具发布关于学校相关思政教育工作并设置点评渠道,吸引教职工及各团委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网络平台上,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另外,学校方面可以建议和引导学生下载相关学习软件,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软件,将政府相关热点与思政课堂结合,让学生积极的把握时政热点以及党和国家重要的决策事宜,从而诱发学生的精神共鸣。通过线上结合线下的教学方式可以形成系统化的教学链,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中不断的深化自身的认知,进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师方面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防止出现线上与线下教学重复的情况。辅导员要利用好微薄、微信等信息化思政教育平台,要通过信息化服务形式强化“大思政”教育格局建设,利用信息化服务职能强化“大思政”教育格局建设的效率性和质量性。
        总之,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构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原则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将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内容,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围绕思政工作与学生发展两个主体,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大思政”教育格局建设,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时代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蓉,谭镇.大思政格局下新媒体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创新路径[J].记者观察,2020(30):90-91.
[2]童卫丰,杨建义.“大思政”格局下构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05):34-38.
[3]唐琳玲.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路径探究[J].轻工科技,2020,36(10):110-111.
[4]林小燕.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J].海峡科学,2020(08):73-76.
[5]王天乙.“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辅导员角色探析[J].华夏教师,2019(3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