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英
旬阳县赵湾中学
以学定教的具体教学方式就是先“学”而后“教”。“先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自学、独立学习在先,立足解决问题,这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获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自行解决问题。“后教”是指教师的教学在后,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生教生,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在生生、师生、文本与教师、文本与学生的多向互学互教中,学习新知。
在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中,要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构建愉快高效课堂,必须处理好三个环节。
一、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精心设计好“导学案”
在以学定教的课堂理念下,我们提倡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但是,如果让学生没有目标地先学,那他们的先行自读自学就会如放羊那样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其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在学生自读自学前,应精心编写适合学生的导学案或预习提纲,让学生在导学案或预习提纲的引导下进行前置性学习,即学案导学。这样,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才有实效。
学案的设计中“创设情境”的设计非常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利用教学情景能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或让学生发现问题。因此,利用学案实施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一个合理有效的物理情景引入课题,这就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学习串联和并联这一节,学生已经会连接一个灯泡的电路,但是由于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直接引入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学生会感到很茫然。这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电源、两个灯泡、三个开关、若干导线等实验器材,先让学生连接一个让灯泡发光的电路,学生会很快完成。再问:你能连接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吗?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本能地产生一种想“试一试,做一做”的冲动,紧接着就会连接成五花八门的电路。这样教师就会在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同时,很自然引入了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并且连接出的各式电路也为后面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做了有益的铺垫。
学案设计的另一个关键点是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着眼点,使他们在阅读教材中读出快乐、读出能力。老师在学案中设计问题时不仅考虑给学生释疑,还要巧妙引导让学生置疑,使学生具有“叛逆”精神,让学生自悟与自疑,培养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具有自悟与自疑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或“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 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但目前,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被动学习的局面 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生还普遍习惯于围绕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来学习。因此,学案导学中要围绕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去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 自主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教师成为“学生式”的教师,把提出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宽松和谐的问题环境能保持学生继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信心和热情,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例如:苏科版教材中呈现电流概念时,引入了水流。教学中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时,就有学生提出“是不是靠近电源流出电流的一侧电流大” ,流回电源一侧的电流小?“为什么小 灯泡组成串联电路时,灯的亮度不相同?”等问题。又如杠杆学案设计中,我设计了图示让学生自我寻找动力、阻力方向与支点的位置关系。最后得出:两力在支点两侧,两力方向相同;两力在支点同侧两力方向相反。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上。通过物理课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疑和自悟与自疑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自悟与自疑。
二、引导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根据物理新授课的内容特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借助学案阅读自学,二是动手实验探究。
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问题是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条主线,所以学案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导学问题和必要的材料;设计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索,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组建者”。2.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精读并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3.教师要不断巡视,督促学生看书思考,帮助学生控制时间和进度,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学习是物理教学中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物理新授课的教学大都要围绕实验展开。在这一学习环节,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实验前要给学生准备好充足的实验器材,这一点相当重要。比如说,学生要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准备了不同材料、不同长度、不同粗细的导体,但是按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极有可能提出导体的电阻可能还跟导体的湿度等其它因素有关,这个时候,探究的相关器材没有,你让学生怎么继续探究?这就要求教师编写学案时,不要受教材的禁锢,要根据教情和学情,充分地考虑到并准备好课堂上可能用到的器材。实验前还要对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保证学习活动沿着达成学习目标的方向发展。实验中教师要深入各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指导,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探究,不至于影响后续环节的学习。
三、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同一个班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学习起点能力并不一样,有的在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不理解、无法顺利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形。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精讲应揭示规律性。这也就是说,利用学案并不是就一味不要教师的讲解了,关键在于讲要讲到学生需要之处,讲到学生困难之时,讲到点子上。讲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除疑点,强化弱点。不仅要讲知识,更重要的是讲方法,讲思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达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教师觉得通过语言还表达不清或学生仍然难以明白的,还可以合理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抽象、复杂的现象或实验直观展示出来。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对比较幼稚的问题不能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教应有法,但教无定法。在“以学定教”的课堂探究实践中,只要处理好这三个环节,就能营造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正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新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新系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建构;并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探索者,从而构建愉快高效的现代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