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岚昕
攀枝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语文教学的眼是教研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教研给我拨动的,我的语文教育的自我意识是教研给我胚胎的。 ——题记
时光倒流,画面定格在那一年的金秋,我怀揣梦想,踏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那一刻,憧憬中又夹杂着丝丝忐忑不安。犹记得上课前,我把大学课堂的理论,回顾了又回顾;上课的课文梳理了又梳理;教案,看了又看。然而,课堂上,这些通通都忘到九霄云外。怎么上好一堂课?怎么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这些问题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成为初出茅庐的我的最大苦恼。
突然,一则通知令我更加手足无措。教育处要求新参加工作的老师赛课。那时候的惶恐与害怕,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怎么选文?怎么写教学设计?怎么驾驭课堂?我毫无头绪。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次教研活动让我茅塞顿开。那是学校语文备课组为我的这堂比赛课召开了备课会议,召集高一年级的全部语文教师帮助我确定选文,商讨教学设计思路……这次备课会议,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阴暗潮湿的教学之路,我第一次明白了这就是学科教研。它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别人的优秀,更照见了自己的不足;让我从大学的象牙塔里走出,去探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最佳路径;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集体智慧的力量,不再闭门造车。
教研,为我打开了语文教学成长之门。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给我指引,给我方向,给我经验,给我教训。这以后,我积极参加语文学科教研活动。金沙滩的阅卷场、教科所的学科会议、市级公开课赛课现场,都有我忙碌的身影。徐志摩曾经深情的写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要说:我语文教学的眼是教研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教研给我拨动的,我的语文教育的自我意识是教研给我胚胎的。
学然后知不足,学得越多,思考得越深入,我更见自己在语文教学之路上的渺小。这让我有了敬畏之心。这种敬畏源于学科语文知识浩瀚繁多的学科特点;源于见名师课堂的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源于对前沿教育思想动态的无知无解。
因为敬畏,我不敢慢下自己的脚步。除了参加集体教研活动,我也专注于个人研修。这时候,书籍是我最好的老师。从书籍中,我窥见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的教育理念、更多一线名师的课堂实录……不,这些都还不够。时代变迁,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语文课堂与时俱进,日新月异。这也要求我紧跟时代步伐,时时维新。从微格教学到微课,从单篇阅读到群文阅读,从单元教学到任务群教学;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理念的更新。这些都如走马花灯一样穿梭在我脑海,让我停不下来阅读和学习的脚步。阅读让我积淀丰厚,学习让我飞速成长,教研让我在学科教育教学之路越走越稳。
弹指一挥间,十六年匆匆过去。这一天,我迈进了那道窄窄的不太光鲜的铁门,白得灰扑扑的牌子上写着黑色的大字“攀枝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我成为了这里的一名语文教研员。新的工作岗位,一样的教研工作。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教研的天空里,我自由飞翔。然而,工作性质的转变,我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我从参与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转变为组织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这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参与教研的经历让我很快地摆脱了角色转变的不适应,我明确了自己专业努力的方向,更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组织学科教研活动,让更多的语文教师受教研之雨露滋润,澄明教学之心。听专家讲座,用专家的教育理念和智慧启迪心灵;观名师课堂;让优秀教师的专业与敬业引领示范;参与课题科研,使理念与实践齐头并进……教研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和灵魂,与我此生难解难分了。
可是,抱守曾经的经验,只能让我如井底之蛙。视野的狭窄、科研能力的薄弱、教育理论知识的欠缺成为我新的问题。外出培训,参加更高端的教研活动,让我警醒:教研之路没有尽头,学习之路没有终点。唯有沿着前路,披荆斩棘,继续前行。吴非、余党绪、蒋军晶、于泽元、孙绍振、王荣生……这些名家的专著点燃我思维的火花,观名家之理念,习名家之方法,悟自己之思路。我相信 ,学习才能丰厚,厚积才能薄发。在积淀的过程中,我对我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教研员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和学生课程的规划者。我的职责不仅仅是理论学习、课例呈现、学案编写、共建共享、总结提升,更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并将这些思考融合教育前沿理论,投入到一线教学实践中去,创造更大的价值。读、学、思、创,是我给自己总结的四字工作法宝。恪守这四字真言,愿我的教研之路走得更长更远。
回望来时路,教研教我睁开了眼;抬眼望前路,千淘万漉,终会吹沙成金。教研路上,我且行且思。从教语文教材到教语文课,从一己之课堂到更多语文老师的课堂,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探索,我愿充实、丰富自己的同时,让教研睁开更多语文老师的眼,让语文人共沐教研之光,创语文事业之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