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5期   作者:   杨正波
[导读] 古诗词鉴赏是初、高中语文考试必考的内容。近年来,初中古诗词命题向高考看齐,增加选择模块,所考察的范围更广泛。
        杨正波
        镇沅民族中学
        摘要:古诗词鉴赏是初、高中语文考试必考的内容。近年来,初中古诗词命题向高考看齐,增加选择模块,所考察的范围更广泛。但古诗词鉴赏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鉴赏时总是无法抓住要点,鉴赏不到位,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就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分享一些在教学中总结古诗词鉴赏的技巧,期望能对提高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起到帮助。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鉴赏提升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诗经》和《离骚》双峰并峙,构成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中国的古诗词一直熏陶着无数文人墨客。先人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更应将古诗词继承并发扬光大,致力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
        随着新版本语文教材的应用,我们不难发现古诗词在语文教材中的占比在进一步的提升,这说明了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全面的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将古诗词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各项素养、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将古诗词教学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进而全面提升古诗词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准,为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联系作者生平,深入情感理解
        每一首诗词的写作都有背景可考,均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有关。帮助学生弄清这些,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诗词中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其鉴赏水平。
        有“诗圣”之称的杜甫,他写的诗是研究唐朝的一部“诗史”,其中就蕴含了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像“杜甫诗三首”中的《春望》,这首诗写于著名的“安史之乱”之后,那时的长安早已沦陷,昔日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之景已不见,诗人走在破败的长安街道上,一时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唯有知道了这一时代背景,才能在鉴赏时联想到诗人忧伤国事的爱国之情和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安禄山起兵叛乱后,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唯有清楚这些作者的个人经历才能体会“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传达出的作者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期望社会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在学习另一首诗《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此诗是苏轼所写的第一首豪放词,写作此词时,苏轼已经四十岁了,年逾不惑。苏轼虽诗名显赫,年轻时就早早成为了文坛的大家,但也因为所写的诗词,几经贬谪,可谓是仕途坎坷。写作此词时,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太守,是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升官。若不晓得苏轼的仕途经历,又怎能鉴赏出诗里的慷慨激愤之情。而宋代是受外敌入侵最多的朝代,虽然经济文化繁荣,但在军事上毫无建树。不了解这样的朝代背景也无法深刻理解“西北望,射天狼”中作者对国家军事孱弱的愤懑之情。唐韩愈写《晚春》时,年近半百,但借“杨花榆荚无才思”,抒发作者在之后有限时间里,也要尽力舒展生命色彩。所以,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旨及情感。
        二、抓住诗词诗眼,加强古诗鉴赏
        帮助学生学会抓诗眼,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很多古诗词都有着明显的“诗眼”,即整篇诗词的画龙点睛之笔,抓住了诗眼,就抓了这首诗或词的中心,诗词鉴赏起来也就容易了很多,鉴赏能够落到重点上,不会偏离方向。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是“诗眼”的一种。那么如何准确找到这个字呢?可以抓住这一类“诗眼”展现诗歌的意境。
        唐代大诗人杜甫,历来被视为锤炼字句的圣手。比如其早期的作品《望岳》,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最好,其中的“绝”“小”字用的好,通过“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处,将天下之山尽收眼底”,表明了作者的人生志向,是全诗的诗眼。但是这首诗中,被历来的诗人赞誉最多的其实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个“青”字将整篇齐鲁大地绵延的春色都蕴含在这一字之中,意境深远,实则是全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所以在找寻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时,要专注于这个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从而找的更加准确,鉴赏的更加准确。


        三、课外阅读拓展,创新课堂教学
        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同样课堂也喜欢新鲜的课堂。讲授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用新鲜的流行语言介绍李龟年。在介绍李龟年风光无限时,就采用“李龟年唱的《渭州曲》,大唐宫廷热门歌曲榜单第一怎么能没听,就为这首歌开的会员”的语言介绍李龟年歌曲当年流行程度;用“李老师猴赛雷啊”评价李龟年真实的才华;用“李龟年还在东都修了一幢大house,豪华奢侈程度不让王侯”展现李龟年奢侈的生活。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又用“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来形容李龟年窘迫晚年生活。前后对比,形象突出。
        李商隐《泊秦淮》这首诗时,上课的主题定为“忧郁的小王子”,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忧郁”这特点,特意让学生听了董真唱的《最是李商隐》的歌,然后采用动画的形式介绍李商隐大起大落的身世,这种课堂效果比传统教学模式更为有效。古诗词是浓缩了的意境,教学应该是扩写古诗词的意境。时代在进步,古诗词教学也应该探索新颖、高效的课堂模式。
相比文字描述,学生更喜欢图片的教学,图片一看就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为了展示小令所描写萧瑟、凄凉的秋景,特意找了两张与此曲意境相似的秋天之景,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所蕴含的意境。这种教学既让学生对意象有了直观的感受,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有限的教学课堂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都可以更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合理借助朗诵,塑品格立德育
        1.强化课堂朗诵,塑造良好品格
        古诗词具有一定的韵律性、节奏性,只有在课堂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朗读,才让学生能读出情感、读出韵味,更好的理解古诗词的传达的作者情怀,从而不断的塑造学生完善的品格和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的强化课堂的朗诵,让高质量的朗诵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学习《观沧海》古诗时,教师要积极的强化朗读教学。其一,需要教师先进行断句,而在断句中要求做到精准,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诗句可以按照以下的进行断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而让学生知道在哪里停顿;其二,注意诗词轻、重读之分,慷慨激昂的诗词某字要重读,柔情似水的诗词又要轻缓诵读;其三,范读。当断句结束之后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朗读,而在示范朗读中应当把握朗读的节奏,如声音要随着作者情感的抒发而提高,语调要随着表达的深入或深沉或高亢,总之要精准的把握节奏,有效的读出古诗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最后,学生朗读。语文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的断句和示范朗读进行朗读,并让学生在朗读中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抒发出情感,去更深入的体会古诗中所传达的作者远大志向、高尚情怀,进而助力学生良好情操的形成。
        2.创设朗诵活动,实现立德树人
        爱国主义是立德树人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因而无论在任何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都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中。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多篇古代诗人爱国主义题材的古诗作品,像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为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爱国主义教育,索性举办了一次“爱国主义诗歌朗诵会”。
        时代流转,朝代更替,但每一朝,每一代都有许多忧国忧民、心思社稷的诗人,他们感伤国事、心怀百姓,用沾满血泪的笔,写就了一篇又一篇充满着爱国之情的诗篇,至今仍闪耀着灼灼的光辉。笔者让学生通过课下的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去搜寻有关爱国主义的诗歌,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搜索,可以查阅书籍。并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使学生能够有时间了解所找的诗的写作背景,写作主旨等,以及学习一些朗读的技巧,将诗歌的感情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在每一个环节都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完成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师要全面地重视起古诗词模块的教学,联系作者生平、抓住诗词诗眼、创新课堂模式、合理借助朗诵。以此来进一步的把握古诗词教学的基本规律,助力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晓波.建构有质量的古诗词教学课堂[J].创新时代,2016(10).
        [2]薛凤彪.试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6(11).
        [3]邱宗林.中学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