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19期   作者:洪美晒
[导读]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实现物理教育目标

        洪美晒
        福建省晋江市南湾中学 福建省晋江市 362256
        摘要:“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实现物理教育目标,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敢问、想问、能问。
        关键词:教学观念;创设情境;学习兴趣;质疑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提出物理课程的价值的主要表现中提出: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要实现物理教学目标,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善于思维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敢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素质。而我们身边的学生由于长期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长期的接受性学习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应有的个性,充满了依赖性。在新课程下,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敢问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下面一些现象:教师唯恐讲课不够深入,或者生怕遗漏,上课时满堂灌,讲得非常详细,很少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这都将使学生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成为学习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教育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是:教师态度民主,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启发。传统的师道尊严,致使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产生了心理障碍。有问题时会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意图而受教师的指责,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老师的重视,并担心遭到学生的取笑等。由于这种心理障碍,学生的好问积极性受到抑制。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决不因学生的问题幼稚或无理而取笑学生,即使学生的问题毫无价值,教师也不应当全盘否定,只要是与学习有关的问题,都应当加以引导和鼓励,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思维活跃,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尊重他们,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提问,或向同学们质疑,或向老师质疑,或向课本质疑,让学生逐步明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只有在学生的相互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问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放开胆子敢问,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想问的源泉。初中的学生是最具活力的年龄,也是刚刚接触到物理学,我们要从他们的身心发展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利用奇妙的物理现象激发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制造反差、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疑问。例如:在学习“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时,往两张纸中间吹气,两张纸不但不会分开反而合在一起。再例如:在学习“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有一个实验是:烧瓶中停止沸腾的水,当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倒立,并在瓶底外壁上浇上冷水,会看到水重新沸腾。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更激发了探究其原因的动力,也就是更加“想问”了。
        2、利用物理学史中的人物故事激发兴趣。初中生有普遍的“追星潮”,他们对物理学界的名人也充满着崇敬。在实际教学中,我有意识的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崇拜观,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更将“有条件的怀疑”寓于故事之中。例如: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和批判,推翻了错误的落体定律和强迫运动定律,得出了惯性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建交打下了理论基础。法拉第由于坚信各种自然力的统一性,并以此为标准来裁定和审视自己进行的科学实验,为此他顶住了各种流言蜚语、讽刺打击,忍受了不少权威人士的白眼和讥笑,终于一鸣惊人,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今后的电力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无数的物理学家坚持有条件的怀疑主义思想,不迷信权威,力求以发展、变化、联系的思想,以实践和逻辑为标准来审视和判断一切科学假设与科学理论,才给物理学的发展不断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先辈们的成功经验也让学生对大师们的才华由衷赞叹,也更好地激励有志于科学的青年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问
        教学中学生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于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内心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认知的不协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得到愿望。
        1、通过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物理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其中一些与学生已有经验不相符合的实验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也符合建构主义学习心理的认知特征,即学生更容易将所获取的信息与自身的知识结构发生联系,进行改造和重组。
        例如在做“覆杯实验”中,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认为硬纸片会掉下来,但当他们观察了实验现象后发现实验结果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是有矛盾的,他们很惊奇是什么力量把这么一大杯水支持住,这就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的积极性,驱使学生带着疑问进一步主动学习。
        2、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自然生活中各个方面与物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提出的问题会源源不断。例如:日常生活用的灯泡,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用久了的灯泡为什么内壁会变黑,灯丝会变细?烧坏灯泡灯丝接好后为什么比原来亮?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物理,物理中体现生活。
        3、利用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组成。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而物理规律描述了物理现象和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本质联系。这些知识的联系也往往是物理教学时创设发现问题情境的素材。教学中可以利用物理知识的联系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例如,学习了力的概念,又学习了运动的知识,教学中要通过演示或学生实验或事例,揭示力与运动这两个知识点的一些误区或佯谬,并引发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产生“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吗”的疑问,并提出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课题。
        4、从解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解题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面,但单纯的做题,不思考也不行,审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求什么量,还缺少什么条件,用什么知识和原理解决问题?这样明晰学生解题思路,同时在解题时,还可以提出:解题步骤怎样写?根据什么条件列什么方程?怎样解方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此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答?你是否能自编一个同一类型的问题?这些,在解题中提问,使学生逐渐形成从“做”中学,从“解”中“问”,促使教学中教会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和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始终兴致勃勃,不断地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处在主动的进取状态。只有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质疑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才会得到培养,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参考文献:
        [1]黄新文.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3(06):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