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晓峰
绍兴市越城区树人小学 312000
摘要:数学在推动世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数学人才。从儿童时期,就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启蒙,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应用,促使学生从小锻炼自主构建思维导图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和对待数学认真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数学 教学应用
正文:在如今科技发达的社会,数学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数学知识在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好数学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帮助学生在小学时期夯实数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的逻辑思维以及对待数学的态度还没有成型,小学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的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以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1.1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通过采用文字加图像式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掌握所学内容的核心,能够在大量融杂的学习内容中,直观提炼出自己想要的内容。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可以将繁杂的知识内容转化为简单直观以及形象化、使人形成深刻印象的学习框架,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思维导图逐渐成为了教学过程常见的教学方法,以其灵活性应用于辅助教学,帮助教师提供形象的思维图形工具,用以提升教学质量。思维导图本身具有焦点集中性,焦点集中性是指通过中心的图像为基础,将和中心图像表达内容有关的事物作为枝干填写到中心图像的附近,而这些枝干会形成更多的细小枝条,以树形或者网状的结构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全局内容的精髓。其次,思维导图具有层次性。本身思维导图就是由一生二再到三的过程,通过图形的分层,将知识进行分解和衔接,让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性和逻辑性。
1.2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如果没有从小时候就对学生进行数学引导,学生很难对于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数学内容包含很多的公式以及理论,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无法深入的了解这些公式,对于一些理论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无法理解这些知识蕴藏的真正内涵。另外当今很多学校采用的还是应试教育,传统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教学往往都是围绕着考试要求展开,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通过画重点进行死记硬背一些必要的理论,并通过题海战术练习考试要求的题型,这种教学方式就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造成学生如果换一道题就不知如何下手的现状。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是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更不符合我国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在于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构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指通过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跟随教师的听讲中从中受益,而不是单纯的进行公式记忆。当学生从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就会更加主动的去吸收一些数学公式和理论,通过这种旅行化的教学实现一方讲得好、一方听得好的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巧妙的将课堂重点直接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而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就可以更好的将教师上课所讲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有效衔接,避免当今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产生的不知道教师讲授知识点前后关系的现状。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策略
2.1遵循主体性原则,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教育行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为国家提供大量的优质型人才,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全面能力已经成为当下教学的趋势。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想要让教学效果取得实效性,就要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也要注重学生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有机结合学生学习年龄阶段不同的任务要求,制定相关的教学规划,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在长期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思维导图学习方法。在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让学生自主探讨,对于学生的探讨结果以及过程作出肯定的评价,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另外,教师要通过思维导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在一个活泼轻松的课堂中,会更加乐于参加数学实践活动,积极的探索问题以及数学知识的本质,注重自己学习意识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不强,数学课堂氛围低沉,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积极的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例如,在讲解关于“钟表”的知识,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对于钟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知,并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将所学内容的顺序以大内容到小内容进行整理,让学生能够了解时分秒的进率,并将时分秒中重点记忆理论在思维导图中进行标记,如“秒是最小的时间单位”,通过这一重点概念展开关于秒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整体学习后能够计算“经过的时间”,很多学生在进行思维导图的创作时,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授课完成后,借用作业整理课的时间引领学生集体去进行思维导图的创作,为学生留出单独的思维导图制作时间,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制作完毕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自己的思维导图制作包括的内容,看一看哪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讲得知识更多,让学生之间互相借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的融入到思维导图的制作。
2.2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锻炼数学思维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识图,认识思维导图,并且能够看懂思维导图,将一些基本的数学公式以及原理等进行归纳总结。其次,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自己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完成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解读,并将这些抽象概念融入到思维导图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最后,学生通过教师引领自己看图到自己学会制图这两个环节后,能够合理的使用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复习以及反思等活动,达成实际教学和课本理论的相结合,进一步加深教学概念以及形成长期记忆。通过这种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的自主性不断提升。思维导图可以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辅助学生在数学学习方法上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来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对数学知识进行整体创新。
例如,在“倍的认识”的学习中,教师先对学生进行概念渗透,在为学生进行概念渗透后,为学生列出“倍”的认识学习包括“倍的概念—倍的简单计算—倍的应用计算”,让学生自主独立看书,通过教师列出的提纲找出相关问题答案,完成自主预习活动。这样学生对于“倍”的认识就会印象深刻,对于自己在课上产生的问题可以有针对地进行听讲,思维导图起到了帮助学生预习的作用。其次,在教师讲完关于“倍”的知识后,学生能够再次简化思维导图,进行深刻记忆,完成对于概念的二次消化。最后,教师让学生将关于“倍”的内容融入到大的知识体系中去,方便学生之后的复习,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思维导图教学的概念,分析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发展做准备。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创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创新能力,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断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苏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1(11):107-108.
[2]刘娟.思维可视化情境下小学数学课堂之重建[J].知识文库,2021(02):56-57.
[3]王小娟.巧用思维导图 提升数学素养[J].考试周刊,2021(0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