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浩
甘肃省西峰区彭原镇芦子渠小学 745000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主张将探究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此时,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驱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本文就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这一问题进行一番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故事;生活;实践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了问题情境在发展学生思维和达成课程目标方面的重要性。为让学生学好数学,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应及时转变应试教育等传统观念,在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前提下,恰当地运用趣味故事、结合生活实际、基于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享受欢愉、体验成功、提升素养的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认知的动力,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为基点,在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借助趣味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以便在聚焦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对新知的学习与探索活动之中。
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乌鸦喝水》这一故事的动画短片,并向学生问道:“为什么小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在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取来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然后往另一个杯子里放入一块石头,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在这之后,我向学生问道:“现在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借助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感知了体积的概念,为学生接下来探究体积和体积单位做了铺垫。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其本质上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经验总结和内涵提升。
为了提高情境创设的真实性,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教师应将生活化理念融入问题情境的创设之中,以便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克和千克”这节内容之初,我出示了一大一小两个橘子,并向学生问道:“这两个橘子,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在学生简单回答后,我出示了无法一眼看出轻重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桃子,并问了学生同样的问题,这一次学生的回答不一。接着,我利用课件出示了超市购物的画面,并向学生问道:“同学们平时逛过超市吗?有没有买过水果?说一说你是怎样购买的。”学生答道:“选好后,拿到秤上上秤再付钱。”之后,我继续说道:“没错,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么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既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
三、基于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多以“一言堂”的形式组织和调控教学,这不仅从根本上背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还在极大程度上造成了课堂质量的低下。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立足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数学素养的提升。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待与学生一同回顾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后,我出示了一个画在小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求,有几种方法。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底×邻边,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底×高。在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来对以上三种方法进行验证,继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此便切实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而言之,问题情境这一教学形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其中蕴含了大量抽象知识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在结合教学目标及内容的前提下,遵循趣味性、现实性和参与性的原则对问题情境进行有效创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吸收。
参考文献:
[1]丁思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析[J].戏剧之家,2017(23):194.
[2]王海.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J].南方农机,2017,48(1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