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达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中心小学 广东省梅州市 514762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教育已成为小学教学中的重点,小学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特别是在农村小学中,教师更应多给予学生关爱,时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适时渗透德育知识。本文将针对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时效性的策略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时效性;策略
1 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典范
在农村小学中,留守儿童的数量较多,这也成了农村的一种普遍现象。而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输,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除此之外,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是班主任的一项主要任务。那么,为了保障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开展德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学生正处在小学阶段的这个良好教育时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班主任的信任和依赖感也更强一些。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且比较喜欢模仿。所以教师要充分把握住小学生的这些特征,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积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这样的教育效果要远远比说教批判的效果好得多。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在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的看护下,往往比起父母在身边的学生来说缺少点什么。而作为一名班主任,需要担任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角色,更是“家长”的角色,通过对自身的约束和管理,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品质。比如在每天的自习课中,班主任都在教室中学习或者批改作业;在教学中遇到难点问题积极向其他任课老师请教;在进行卫生劳动时,积极参与到其中,平常看到脏乱的地方也积极收拾;在和学生或者同事交谈时注重言辞礼貌等。久而久之,就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2 学生合作,达成目标
小组合作是班主任开展德育的一个重要支撑。在长期对小学生的观察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很难形成与他人合作的心态,对他人主动关心的可能较低。为此,农村班主任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合作为班级做出贡献,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的确立。
例如,班里的留守儿童很多,但是单凭班主任的一己之力无法照顾到所有的留守儿童。为此,班主任可以将班级的非留守儿童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纷纷主动与班级的留守儿童沟通,了解他们在生活方面的所需,了解他们学习方面的难处。然后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每个小组通过合作形式尽最大努力给予他们帮助。如果通过合作的形势依然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小组合作成员可以寻求班主任的帮助和建议。在这样的合作中,不仅提升了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人翁地位,还促进了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让他们做乐于助人的人,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达成德育目标。
3 加强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在全面开展德育工作之前,班主任首先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它把看成一门重要的学科,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学。在传统的教育中,尤其是在农村学校中,习惯把应试成绩当做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评价方式。若是过于重视学生的应试成绩,就很容易忽略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难以保障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在素质教育观下,班主任一定要注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实际行动加强德育教学。
而班主任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实施者,不仅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更要努力增强相关的教学技能,比如定期参加相关专家的教学讲座,或者从教育书刊中积极学习关于德育教育的知识等。教师只有加强了自身的教学技能,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加正确的引导和帮助。那么,德育教学是要贯穿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的,比如引导学生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向学生和老师寻求帮助,并心存感激,养成不耻下问、保护自我并且懂得感恩的意识;在学校做卫生劳动的时候,积极多做一点,每个人都有这种意识,那么劳动过程就能充满乐趣和欣慰感;在和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认真聆听,不随意打断他人,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在面对是非问题时,不急于下结论,要理清事情的缘由,形成正确明辨是非的意识……而班主任也应该在每次的班会上,增加“颁发德育奖”的环节,对学生在一个阶段的表现进行评价,做的好的学生可以得到小红花或者奖状,做的欠佳的学生也要积极鼓励,激励他们更加努力,争取下一期的小红花和奖状。长期以往,学生的德育意识就能被很好的培养起来。
4 实践活动,丰富形式
农村学生的安全教育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农村的道路交通较为复杂,并且没有红绿灯,导致很多小学生在放学之后在路上打闹、追逐的现象,为此,班主任应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如果班主任采用单一的理论讲解的形式,势必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降低管理的效果。班主任可以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参与到一定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认知,达到德育的目的。
例如,为了让学生养成走路靠右的习惯,我曾在班级中展开了“安全行走”的主题班会,在这个主题班会中,我没给学生进行理论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回忆其他教师讲过的行走方面的知识,然后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表演出具体的行走方式,期间,我还在教室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障碍物作为十字路口等标志。如此,在具体的表演活动中,学生对安全的印象更深刻,强化学习效果。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生的生长环境相比城市小学生落后很多,他们接受的教育有限,所以在成长习惯与行为等方面会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班主任首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然后针对学生常见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厚兰.农村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91.
[2]康晓萍.浅析农村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策略[J].才智,2020(06):9.
[3]李娟娟.浅析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178.
作者简介:刘志达(1986年10月)男、籍贯: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中心小学、本科、初级职称、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