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策略调整行动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19期   作者: 周应萍
[导读] 近年来,随着随迁子女就读人数增多,每个学校都存在特殊需要儿童

        周应萍
         成都市行知实验小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随迁子女就读人数增多,每个学校都存在特殊需要儿童,这些儿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和其他同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我们一线老师又如何进行个案教学,在正常课堂教学中如何共同兼顾共同教育,达到一堂课多重教育效果,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线教师。本篇文章主要探讨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特殊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怎样对课堂进行调整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融合教育  数学核心素养   课程调整   特殊需要学生   本位评估   数学建模  
一、研究背景选题依据及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要给特殊需要儿童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融合教育应运而生。武侯区随迁子女就读人数较多,每个学校都存在特殊需要儿童。越来越多的特殊需要学生进入到了普通小学就读。作为武侯区定点接收随迁子女窗口学校的成都市行知实验小学,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特殊需要学生在普通小学如何享有优质教育?普通小学的教师如何教育特殊需要学生?
        融合班级课程调整研究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个课题,也是目前我国普校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难题。通过本课题研究,一线教师可以了解课堂上的教学调整可从哪些维度入手,又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开展实施,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研究中的一些策略可尝试应用于其他融合班级的特殊需要学生之中,帮助提高其融合班级中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业参与表现,进一步提升其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内容
        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学习风格、学习环境等都不同,因此就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学习需求往往有很大的差异,要求学生使用同样的学习节奏、学同样的学习内容、用同样的学习评量方法,很难避免造成低效率的课堂,甚至无效课堂。而作为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情况、问题表现等更是千差万别。课程调整不仅仅关注特殊需要学生个体微观层面的发展,还同时立足学生的差异,兼顾全班同学的发展,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持。
2-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容
        数学的核心素养的本质特性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史宁中校长说过:“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那么,我们将紧扣数学的核心素养去培养学生,是不是效果会更加有效。我们都知道数学育人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积极引领学生产生高质量的数学思维,学习数学,归根结底是要使学生学到严谨细致的推理,通过运算、推理得到逻辑的训练方法。
2-2.小学数学课程调整内容
        课程调整是应融合教育发展需求而提出来的。本研究中课程调整是以特殊需要学生的个别差异与需求为基础, 对普通小学的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教学、作业、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删减、补充、替换、或重整,以满足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这一系列的改善,融合班级的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质量可以得到控制和提高,特殊需要学生可以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发展。不仅仅关注特殊需要学生个体微观层面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还同时立足学生的差异,兼顾全班同学的发展,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持。

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让学生个体体验到成就感,保护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了生活中的正能量,对学生形成自信、积极、和谐的健康心理品质以及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整研究措施
 3-1.了解儿童学习数学的特征表现进行备课
   在课堂上小学阶段的特殊需要学生首先需要有价值并且有趣的知识点引入,在讲解的时候,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老师的教学的知识上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这时候要认同特殊需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多听听学生们的需求,就如医生一样,先诊断起点,让学生暴露疑点,这样才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点素材;其次数学知识点的排序很重要,知识点应该根据学生的经验由易到难,建立模型,形成阶梯式,让学生更容易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的往上爬;最后精细化教学,设计成多角度、低门槛问题,关注特殊需要学生个体微观层面的发展。
3-2.数学课程本位评估
        学生在校的学业表现,最好使用学生需要掌握的实际课程资料去测量,这些评估方法统称为课程本位评估或课程本位测量。
        测评过程:第一步:设置一个数学课程本位评量来掌握学生的初步情况;第二步:从已测评的数据中识别全班基础水平;第三步:根据全班的基础水平设定目标;第四步:观察学生测评数据,以确定何时要修改干预计划或者增加目标;第五步:实施课程;第六步:再一次使用课程本位评量数据,定性地描述学生的优劣势。
3-3.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整
(1)总目标不变,将目标细化成许多小目标;
(2)对于特殊需要的学生减少目标数量或者部分内容,降低教材的难度;
(3)根据学生的需求,将内容打散,重新组合;
(4)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可以再将内容充实延伸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5)营造一个温暖、开放的课堂环境。
        以《课堂三分钟听算》为例:班上某特殊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进行听算训练,速度慢,跟不上。第一次调整:数学老师站在他旁边念题,情绪紧张,无法计算,以16个计算题目标准,正确个数在0~1左右;第二次调整:数学老师提前把要听算的题目给他,依然速度慢,以16个计算题目标准,正确个数在2~3个左右;第三次调整:数学老师把题目提前给他抄写好,在轻松、温暖的课堂氛围下,以16个计算题目标准,正确个数在4~6左右;第四次调整:数学老师把题目提前抄写好,在与同班同学的题目上适当进行降低难度,这个同学的正确个数能达到6个以上,以此鼓励他继续融入班级中来,从无所学到有所学,从消极情绪到积极主动学习,可见对于这个同学是有意义的。
3-4.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般的数学教学结构是:老师教给学生知识点,让学生记住如何去计算,用大量的应用题进行训练,已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样的结果是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的不尽人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现在需要在课堂上需要进行的调整是:(1)一个新的数学知识点应该是由多个已学(学生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知识点进行累计建立模型;(2)知识点应该是有趣的,对学生来说具有吸引力,有一定的挑战力;(3)注重过程性经验的积累,知其每一步是如何来的,又该运用到哪里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4)学生与学生之间对知识点的总结提升和推广好的方法与经验。
3-5.家校携手共进
        根据特殊需要学生的情况制定IEP计划,其中包含每周的家庭周计划,学生完成后,交回反馈,老师和家长在商定,再制定周计划,实施反馈,形成周而复始的过程。
3-6.资源老师的支持
(1)与资源老师一起制定每周的IEP计划。
(2)实行抽离学习,比如在教学三个三位数连加的运算课时,资源老师提前给特殊需要的孩子巩固三个两位数连加的知识点,为三个三位数连加计算巩固基础以及加深印象。
三、结论
本研究将小学融合班级课程调整策略实施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提高普通小学特殊需要学生的教学质量结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理论找到可实施的方法。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尊重学生与学生的差异,兼顾全班同学的发展,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给每一个学生都有更好的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