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均
四川省广元市实验中学 四川省广元市 628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调整教学策略,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学生的课堂体验。在传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力求学生卷面成绩的提升,但是实际教学效率并不是很高。为了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本文就现阶段教学实践中尚存的教学问题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改进策略,希望能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这一教学理念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所提出的,重点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消化理解更多知识。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了四个维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教书”向“育人”的大迈步,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应试成绩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的方式“翻译”给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以有趣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一、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优化学生学习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普及,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合理地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合理使用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课前导入环节,在有“有色有色”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举例而言,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随着一声紧急刹车声,画面中出现了小汽车司机避让走丢宠物的画面,然后汽车司机逐渐加速驶离”。当学生被紧张的画面吸引时,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同学们,画面中的小汽车运动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可以清楚的得出结论“小汽车在刹车时由匀速直线运动变化为匀减速直线运动,随后又从静止状态转变为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后恢复匀速直线运动”。在经过这一导入环节之后,教师在讲解接下来的内容时,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就会显著提高。除此之外,微课、直播课、钉钉课堂、网络教学资源库等教学手段都可以应用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
二、借助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传统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以理论灌输讲解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并不多。这就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牢靠,常常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某一知识点,但是在做题的时候又会感觉到迷茫。借助小组合作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以及自主探究,教师将学生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自己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比如在学习“静摩擦力”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统一布置学习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设计实验证明静摩擦力的存在,并测试出静摩擦力的大小。经过思考和讨论之后,A组的学生首先完成了任务,他们将一摞书放在水平的桌面上,然后用弹簧秤拖动这一摞书,在书刚好被拖动的时候记录下数值。书在桌面上保持静止,垂直方向上桌面提供的支撑力与书自身的重力相平衡;水平方向上静摩擦力与弹簧秤提供拉力平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交流思想实现1+1>2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三、践行分层教学法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受基础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在进度上出现差距,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教师的授课内容,而待优生却会觉得愈发吃力。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不进行教学策略上的干预,班级内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就会更加严重。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不同,对学生划分层次,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这样能够保证优秀的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拔高,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取得相对于自身而言的进步。举例而言,在学习完《平抛运动》这节课的第1课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做不同的要求,成绩优秀的学生必须能够在理解平抛运动概念和本质的前提下,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先理解平抛运动的定义和规律即可。反映在具体教学安排中,教师可以分层设置课后作业,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内容。必做题为一些基础性较强的核心知识点,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掌握;选做题为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供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做提升练习。如此一来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从课后作业中得到契合自身的题目,学困生也可以独立完成作业,重拾学习信心。
四、重视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物理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学科,许多理论知识都是在实验数据和现象的支撑下完成的。但是由于实验部分的知识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弱化了实验教学,注重“讲实验”,而在实验课上很少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体验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实验部分的知识就掌握的比较薄弱,导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不够透彻,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相悖。教师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更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自体验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测定”这节课时,其中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利用v-t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并据此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个小组借助微课、工具书等途径提前熟悉实验流程以及关键操作步骤,并完成小组分工。在课上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各个小组依次上讲台亲自操作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在每个小组都操作完毕,得到实验数据之后,教师要及时为大家的表现进行点评,要求学生总结经验、纠正问题,以达到全面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技巧的目的。
五、引入生活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许多学生而言,物理学科意味着大量的定义背诵、公式推导以及复杂的计算,在这种枯燥感下学生很容易失去对物理知识的兴趣,进而教师难以保证教学效率。其实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能够更好地接受物理知识,形成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举例而言,在学习“自由落体”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高空坠物”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加速度的作用下一个苹果就能产生巨大的杀伤力,激发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欲望。再如学习“摩擦力”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场景,让学生去论证摩擦力存在的利与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在生活化教学资源的作用下,学生既能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也能够养成关注生活、思考现实问题的优秀习惯
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提出,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初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入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高中物理知识有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科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不能为了卷面成绩的提升而一味地“灌输”。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唯有将学生的成长与自己职业理想相关联,才能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张大鹏.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2018,(2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