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美术多样化创作形式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5期   作者:刘睿琳
[导读] 小学美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方式,
        刘睿琳
        新疆阿克苏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843000
        摘要:小学美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避免教学形式单一,同时避免学生对美术学习感到乏味。教师需定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个人的职业素质,立足课本内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完成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学问题 多样化 创作形式
引言
        美术这门学科它是色彩斑斓的,这一科目代表的就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充满色彩的世界。这个世界应该在小学阶段就为学生描绘出来,让他们能够带着这份五彩斑斓的美好,走向更高的目标和方向,那么如何为他们创设一个这样的五彩斑斓的美术世界?就需要老师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设置多元化的策略,让美术的教学能够充满更加丰富的创意和活力。以下本文结合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策略,希望为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供一些参考。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主导课堂,忽视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尊重
        美术作为一门审美性质明显的学科,其应是具备无限想象力的。但是纵观我们小学美术课堂,我们却可以发现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告诉学生要学习什么、要画什么、不能画什么,属于学生自主想象的空间与时间少之又少,几乎没有。试想,这样的美术课堂中,如何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呢,学生又怎么能获得有效的美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呢?这显然成为制约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教学思维局限,教学手段不合理
        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率较低的问题。首先,一些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思维存在局限性,缺乏创新教学的经验与能力,以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学习积极性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创意教学并不是众多教学活动的堆砌,部分教师为了达到创意教学的目标,利用很多教学活动与教学形式改革课堂教学内容。过快的教学节奏虽然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忽视了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接受水平。高强度的学习与练习不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美术基础知识,比较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增加其学习负担与压力。
二、小学美术多样化创作形式实践策略
        (一)学生欣赏,奠定创新基础
        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美,还能为他们奠定创新的基础。所以,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欣赏。并且,由于小学生较为信任教师,教师想法会对他们的想法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所以,在美术欣赏中,教师需要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欣赏。美术欣赏是主动的,也是个性化的,在学生的自主欣赏中,他们会感受到美术带来的震撼。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天然的斑纹》的教学中,在课程一开始笔者就给学生展示了几张关于斑纹的图片以及几幅关于斑纹的画作,让他们对此进行欣赏。在展示的这些内容中,有学生熟悉的羽毛、指纹,也有较为抽象的斑纹的画作。很多学生在第一眼看到这些的时候较为惊讶,他们不知道斑纹还能有这么多形式,斑纹也属于美术的范围。因此,学生对斑纹的欣赏较为投入。在给了他们一定的欣赏时间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即“如果让大家创作一个关于斑纹的美术作品,你会如何进行创作?”这个问题将欣赏与创作进行了一定的结合,意在让学生在认识斑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有了多样斑纹的欣赏,学生对斑纹已经不再陌生,对创作斑纹作品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课堂时间有限,老师没有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创作,而是让他们将之当作一项课后任务来完成。通过这样的欣赏与思考,学生的创新基础会更加扎实。
        (二)意象绘画,注重审美
        美是人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美学环境下受到熏陶,是多元化教学的特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完成教学,通过多媒体工具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如,在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秋天来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播放与秋天有关的图片,如金灿灿的麦田、丰硕的果实、满地的落叶等。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开展教学活动,可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发散思维,展开想象。教师在展示知识点后,要求学生以“秋天来了”为主题,根据自身对秋天的理解完成创作。一些学生会画掉落树叶的大树,一些学生会描绘秋天的风。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本知识,将课本知识与想象力结合,对美术学习保持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加入手工创作的内容。如,学生在描绘大树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剪刀裁剪大树,与其他学生的作品拼接,形成一幅新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让学生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目标,也能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特点,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用小组激励的方式来促进美术的教学
        学校的生活首先是以团体生活为基础的,学生的任何发展和交往都是离不开这个班级团体的。所以用小组的方式来进行美术的学习,可以让美术的学习增添更多新的想法。其次是以激励的方式来小组学习,那么就会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产生一种进步的动力和想法从而使美术的学习能够更加高效。例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美术下册《手形添画》中,老师要为学生分好小组,这个美术小组不是看学习成绩好坏而是要看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有他的想法新意的高低。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在平时的表现和美术绘画中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根据这个来进行学生分组,让他们能够在这个组中得到美术方面更好的锻炼发展。将它们分好组之后就可以分配这节课的相关内容,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了解到这节课需要去进行什么样的创作方式还有美术的绘画。老师需要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时间,让每个小组进行想法的汇集,让学生根据自己脑海中出现的想法来说一下关于这节课的美术绘画自己想要怎么样的去创作。接着每个小组的美术小组长就可以汇总他们这个组的想法,并一起整合再讨论出来一个最终可以实施的方案,最后进行创作。给到的时间到达之后,老师就收集每个组的绘画成品,让他们每个组派一个代表阐述他们的想法和关于这幅美术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看看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出来的成品之间能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老师再根据他们诉说的内容,还有绘画出来的小组成品进行最终的打分。看看哪一个小组更占据创作和美观这两个优势,然后给予优胜小组一些奖励,让他们能够再接再厉,向更好的美术作品冲击。
结束语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意识到现阶段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多样化创作形式对美术教育的意义。笔者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提出多样化创作形式的实践策略,因材施教,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小学美术课堂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参考文献
[1]陈梅纽.试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艺术评鉴,2019(19):155-156.
[2]罗云.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J].才智,2019(29):155.
[3]康慷.小学美术教学多元化价值倾向[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九).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373-374.
[4]彭玉莹.多元化教学在小学美术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155.
[5]岳聪宴.小学美术创作形式多样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8(10):98-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