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511300
摘要:新时代下,知识不断更新,科技不断进步,学生和社会对于教师的期望值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具备更加扎实的基础知识、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更加先进的管理艺术。教科研是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为此,教师要不落窠臼,不断学习,不断培养完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与本领,要坚持教学相长,一线中小学教师只有对日常教育教学进行持续的分析、探索和反思,才能加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而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关键在于科研意识,具有科教研意识是具有科研精神和行动的前提。本文拟在探讨教科研意识下推进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作用。
关键词:教研?科研?教科研意识?中小学美术教学
一、避免二元对立,重塑师生关系
在传统中小学美术课堂上,多为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迫接受的机械化教学方式,诚然,对于艺术理解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尚且不足的中小学生而言,这一教师主导的机械化传输的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与美术技巧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提升艺术审美水准。但是,在这种氛围、这种教学方式下,课堂氛围较为压抑,不利于吸引学生,提升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为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注重提升对于美术课堂避免二元对立,重塑师生关系的科教研研究意识,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科研对教学提高的意识,积极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关于美术课堂避免二元对立,重塑师生关系的科教研研究中,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将原来美术知识的传授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角色,审视、反思、剖析传统教育下的美术课所形成的不中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任务并不单单是规划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内容、评判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不是绝对的权威,不能一味按照成人的标准以及专业化的要求评价学生,单方面机械化的要求学生应该怎么画、应该画什么,而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避免传统课程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的弊端以及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顺应素质教育改革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倾向,迎合个性发展的特点,确认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迎合素质教育要求,由此最终实现美术教育。
二、改善知识结构,丰富教学资源
传统中小学美术课堂上,教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且多为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迫接受的机械化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资源与模式的影响下,美术课堂的氛围较为压抑,不利于调动学生兴趣。其实相比于其他文化课,美术课本身具有一定的区位化优势,而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渐与教学相融合,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注注重引进科学技术,创设趣味化文化教学情景,改善传统美术教学与学习的知识结构,丰富课堂美术教学资源与课后美术体验资源,注重提升关于改善知识结构,加强对课外丰富资源对教学作用的研究,发挥教科研意识下推进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作用。
中小学美术素质教育改革需要的、呼唤的是知识面广且多才多艺的综合型教师,这是相比于传统应试教育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变化。
传统单一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新的艺术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小学美术教师要注重优化升级传统的美术教学与学习知识结构,知识是无边无尽的,资源也是无穷无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反复的实践探索中,在反复的开展关于改善知识结构,丰富教学资源的中小学美术科教研研究活动中,不断开拓教科书之外的美术教学资源。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学而已,学校的文化展厅、文化长廊、图书馆、省级市级的美术馆、各种民间小团体,以及互联网大数据资源和美丽的大自然,都是教学资源和研究的对象。例如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画一幅画让学生照画的教学方式,转而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美丽,在大自然中激发灵感,由此不断开拓美术教学与学习资源。在拥有充足的资源之后,教师需要经过教研科研活动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中小学生的教学活动服务,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社会的的大环境里学习和研究。
三、肯定个性发展,注重评价落实
教学评价是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小学生学生的美术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与督促作用,为此,也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教科研研究的重点所在。传统小学美术评价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往往侧重于关注学生美术绘画技巧,没有突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也没有发挥教学评价对于激励学生进行美术学习。为此,中小学美术教师要注重提升关于肯定个性发展,注重评价落实的教科研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从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角色。中小学美术教师开展关于肯定个性发展,注重评价落实的教科研活动,应注重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中小学生美术教学评价指标应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满足评价对象的需求。不同中小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不同,认知水平和艺术基本能力也不同,为此,美术教学评价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对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关于美术评价方式的教科研研究活动时,应该注重发挥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以及肯定学生差异性与主体性的促进作用,根据学校的整体教学情况、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一套较为独特完善的评价方式,体现学生各自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达到师生共同努力构建合作、自主、协作、高效的中小学美术课堂,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中小学美术评价方式。
结束语:
新时代教师有多方面的适应需求,不仅要适应学生,而且要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学校的文化、社区的文化、家长的要求等等。毋容置疑,教科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他在教科研路上比别人多了一些经历和获得,因为优秀的人自从当了美术教师的一刻起,对研究教学,一直有了一颗自觉的心,也许就是“研究自觉”吧。教师成长需要教科研,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让科研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形成自主研究意识,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对于区域教学发展水平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且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凤甫.偕美育同行——当下中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两个支点[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0(Z1):38-39.
[2]李鹏.浅谈中小学美术教研与高校的合作[J].新智慧,2020(14):25.
[3]池丽英.且思且学 渐悟渐明——美术活动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J].福建教育,2020(3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