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动听者的内心世界 ---如何运用歌声传达音乐的情感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19期   作者:程瑶
[导读] 音乐是诉诸情感的艺术!

        程瑶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九中学  255000

        音乐是诉诸情感的艺术!歌唱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的声音,再通过音乐化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歌曲中的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为目的的音乐艺术。在现实的声乐教学中往往有很多的困惑,怎样让学生更好的投入音乐中,这种无形的抽象艺术更好的植入学生的心田,领悟音乐的真谛!歌唱中的情感能赋予歌曲生命和活力,是促进歌者表演状态达到最适合发声所需要的条件之一。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通常只追求音色的完美或过多的注重声音技巧的运用,不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与时代特征,缺乏个性的投入与演唱。好技巧不能打动听者的内心,唯独“情”才是演绎作品的最终途径。把握歌曲的情感,对歌曲进行恰当的处理,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熟悉了解作品,分析歌词内涵
        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每一首歌曲都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趣,它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思想内涵。无论唱什么歌曲,都应该认真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对歌词内涵分析,了解歌曲创作的时代特征与背景等。着名声乐理论家凯萨利就指出“如果歌者献出足够的时间和思想来分析他的歌曲,并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那你的演绎呈现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例如<<黄水谣>>这首歌曲,它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歌曲通过对黄河两岸人民往昔的和平生活与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所遭受的深重苦难生活的对比,揭露和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入侵华北以来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候,《黄河大合唱》的诞生给中华民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尽管《黄水谣》音调虽然比较简单,在演唱时带着痛苦呻吟的表情,但是情绪与普通一般的情绪不同,它充满着希望与奋斗。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作者的创作源泉,加上自己对于乐曲的理解,你达到的歌声效果也是不同的,喜怒哀乐的音符会跃然观众的耳朵。
二、分析歌曲的旋律特征
        歌曲之所以美妙动人,就是七个音符变成不同的节奏型,从而变成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委婉,时而激越的旋律线,不同风格的音乐旋律才会让我们声声入耳。把握歌曲的灵魂,重要的就是分析歌曲旋律,应该从分析其调式、调性、风格以及音程、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着手,同时,还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歌曲的种类,曲式和唱法等因素。
        节奏是音乐的支柱,是乐感的核心。我们在掌握歌曲的节奏时,既要做到准确稳定,更需富有动感,充满活力。那些看似简单的节拍特点,在歌曲演唱的实践中却未必容易做到。甚至常常被演唱者所忽视,致使歌曲的演唱缺少基本的律动感。而曲作者对调式,调性的运用直接影响歌曲的基本情绪。歌曲具有各种不同的曲式,我们要对不同的段落做不同的处理。在演唱中特别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句、字。重点的词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强调,要一句一字地,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深下功夫,反复练唱,认真寻味,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手法。比如在歌曲的演唱中,根据歌词的意境,旋律起伏的大小,乐曲结构的分析,调式调性的大小,我们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情感的处理,进行力度强弱地变化,从而更好的演唱曲。
三、加强音乐实践,用心灵表现作品
? 音乐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还原于生活,也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为什么有些歌曲好像是在诉说自己的故事,有些让你紧张地心情变得轻松愉悦,有的会令你伤然泪下…这就是作曲者的创作源泉,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现实的状况,创作歌曲的源泉。

歌者需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后,才能让作品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与听众产生共鸣,也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来源才能真正做到歌唱的“声情并茂”。音乐是一个不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因此,音乐生活实践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首先,歌者要具备各种情感体验。要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和品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真正感动。其次,声乐艺术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掌握了知识本领还需要通过音乐实践来验证和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声乐的教学是种抽象的,理论的学习需要付诸于实践的演唱中才能深入的理解,情感的表达也是通过许多具体的手段在不断地创造实践中来表现的。再次,演唱时,外部形态的表演是重要的一方面。演唱时我们常说“声情并茂”,情感的流露是随歌曲的律动有感而发的,动作肢体的语言是自然生成的,而不是花拳绣腿,装腔作势。演唱者结合歌曲的意境自然流露的一种心声,更为重要的是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在合唱教学的实践中,每位学生都要通过对于演唱作品的理解,加上声音技巧的发挥,再融入自己个性化的表现,在不断地磨合,不断地实践中去寻找那个最美的声音,来演绎艺术的魅力!
四、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力
        我们都知道,歌唱本身就是“二度创作”。创作自然离不开想象力,离不开创设情境。想象力是声乐演唱中表现情感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歌唱者才华的体现。有的歌者在演唱时始终“面无表情”,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发挥音乐想象力,这样是不能确切表现歌曲情感的,更不能打动听者的内心世界。
?  例如歌曲《牧歌》,它具有鲜明的蒙古族音乐风格,描绘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人民的美好生活,要把握好节奏的舒展性与韵律感。其次就是在演唱时充分发挥想像力,要让自己与观众都陶醉在这迷人的大草原里。因此想像力在表现歌曲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声乐演唱中的激情也很重要,它是推动音乐想象力的动力。结合对于歌曲的理解,发挥对于作品的想象力,肢体的语言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处于激情状态下的歌者往往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歌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者脑海中,从而使演唱者的情感有所依附,歌声也就更具感染力。演唱者的表情应该是歌唱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徜徉在草原上,似乎看见了“风吹草地现牛羊”的画面。
五、融入个性的演唱
        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会给学生欣赏许多优秀的中外名曲,来陶冶他们的音乐情操。在演唱者初学声乐时,模仿一些出名歌唱家的演唱和发声技巧来学习,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过了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就不要惯性的模仿下去了,否则就会丧失自己个性化的声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特质,低沉浑厚,高亢激昂…应该是有针对性地去欣赏和学习一些知名歌唱家的声音和演唱了。过多的模仿会堵塞自己创造出个性化的声音和气质。对于同一首歌,由于演唱者有自己的喜爱和个性特点,每个演唱者在审美意识,观点和情趣,习惯等各个方面不尽相同,因而形成的感受,理解也就有所不同,个性是艺术家的本钱。但在合唱的训练过程中,讲究的是“合”字,不能突出每个人的声音特质,不然这是怎样的一支合唱队伍?把每个人的点汇聚到一起,形成一条委婉流转的旋律线,声音缓缓的流入听者的心田,用歌声去传达情感,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 “悲欢之情人皆有之,发之于声便是歌唱。”没有情感的歌唱不能成为歌唱。音乐是除了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表达情感,它将人们用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用歌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对于歌唱来说,离开情感,只是一张白纸,声音和情感必须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歌唱艺术。情促声,声传情,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前行,才能收获丰收的羽翼,音乐的情感艺术需要在生活中去发现它的美,这样的声音才能打动人们的内心世界,敞开心扉去领悟音乐的真谛!创造鲜明,生动的声乐艺术形象是自己在艺术的教学中不断所追求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