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晖轩 郭兆年
广东省佛山市石门高级中学 天津师范大学 广东省佛山市 天津 528225 300387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思想政治课以其独特的课程性质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的基本理念指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政治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关键词:政治课;活动型课程;实践性;价值性
朱志平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一文中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属性,将课程进行了分类:“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学校教书育人,传播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物质载体,它系统化理论化的有序编排更加有利于教师高效地帮助学生们了解并且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科课程十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编排体例,这样的组织编排无形中强化了教师单一传授的有效性,现有的考试试卷也基本上是在这一基础内容框架上进行的。但仅仅依托学科课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无形中隔绝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亲密关系,学生难以通过课堂亲近自然,亲近社会,感知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许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活动型课程的基本内涵是:学科内容采取基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模拟活动、探索活动和思维活动等方式呈现,即所谓“课程内容的活动化”;换言之,学科内容的展开方式往往采取一系列活动的结构化设计,即“活动内容的课程化”。
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型政治课程呢?朱明光在《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中提出:“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既要彰显活动课程体验价值,理解学生需求和期盼,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自主建构知识,又要体现了学科课程中以学科知识(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的特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出以下实践路径:
1.围绕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构建“实践性”活动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
例如,笔者在上高二时政分析课《从中学生视角解读“中美新一轮贸易战”》中,我依托微博,微信朋友圈,微视频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中美贸易战的真实情境,创设不同认知难度的思辨式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笔者将以课程中的议题一为例对活动型课程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进行论证。
议题一:澄清中美贸易事实。通过播放中美贸易摩擦微视频,展示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事件,澄清中美贸易事实。让学生运用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论证中美两国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共赢才能通向更好的未来,本议题设计的关键点在于“论证”,而“论证”的前提是“了解”、“分析”、“比较”。引用新浪微博官方发布信息:“民主党不是反对特朗普打贸易战,只是对特朗普的打法有所不满,换句话说,就是希望特朗普的吃相更加文明一些。”针对以上观点,请学生运用“两党制的实质”的知识对民主党的观点进行解读,“解读”暗含着“思辨”的意味,这也是议题创设的目的所在。在议题一中还涉及了一个特别的微议题即如果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任选一个角度,结合上述信息发表(1或2分)钟评论,澄清事实。这个微议题的设置,一下子使高深的理论知识落地,与学生实际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参与其中,澄清中美贸易事实,也助推了学生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2.依托教材内容,围绕议题探究,构建“价值性”活动课堂
议题式教学是体现活动型政治课程性质的重要手段,亦是实现活动型政治课程目标与任务的重要途径。朱志平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中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程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程通过围绕议题的活动形式呈现知识内容,通过议题的活动形式传递核心素养的效度。”教师课堂上对议题的设计要通过将时事事件转化为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把议题的难度进行分层,兼顾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基本学理内容和多维度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的学科思维能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议题逐层铺展开来,学生不仅能够很直观形象的感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更能够围绕某一重大事件或者某一现实活动进行质疑思辨,借助教师的正确引导,最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例如:笔者在高二年级时事政治大堂中讲解过以《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宏观议题的课。议题一的具体内容:通过微视频的分享,你还能说出哪些优秀共产党员?你的身边有这样的党员吗?这些优秀党员身上有什么共同品质?首先,笔者在课前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并拍摄微视频作品《优秀共产党员:周恩来》,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自制微视频资源。依托微视频这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超越时空的局限,进入形象直观的真实情境之中,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最后,教师引导思索身边的优秀党员共同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人的习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第六条实施建议中的第一条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应提倡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具体而言“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教学内容的重要形式”。活动型课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议题为主线,这种方法不但明确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使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基本的抓手。活动型课程本身具备极强的参与性,它使得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以往以教师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方法,凸显了学科课程本位的理念。一方面,教师借助多样化,结构化,形象化的议题,帮助学生在思辨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对比中深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高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开眼看世界”的能力,从而真正培养新时代高中生的政治认同以及公共参与的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在“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强调价值的引领作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各种信息有吸附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面对鱼目混杂的信息,思政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奏响主旋律至关重要。在我们教学的主阵地即我们的思政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导演者的角色,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设置科学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整个思辨的全过程,最终理性分析,形成自我判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好人生的政治底色,真正实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的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真正体现“八个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