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华
福州黎明中学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1
摘要: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做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明白,这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他们需要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来引出地理知识;需要展开有效的提问来促进学生思考;然后需要通过实践活动的组织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围绕以上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实践能力;有效培养;初中地理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其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因此有着更高的生活质量。在此前提下,学生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作为学生学习地理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初中地理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做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因此能够促进初中地理教师自身教学效率的提高。因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初中地理教师需要重视的一项教学任务。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地理知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中地理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能够想到运用地理知识进行解决。为了做到这一点,初中地理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进而引出学生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为了让创设的情境更具典型性,教师需要在课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活素材的搜集。为了让创设的情境更具生动性,教师则可以进行教具的利用。例如:在进行《海陆变迁》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之前,笔者就对该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有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有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还有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然后笔者就根据此来进行了生活素材的搜集。如针对海陆变迁这一知识点,笔者就搜集了如下素材: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东海的海底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台湾海峡海底有地壳运动之后的地质结构——褶皱、断层。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就将之利用多媒体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这样一来,生动的画面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笔者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思考和探究。
二、展开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思考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此时初中地理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知识的理解,进而轻松地对其进行储备。
教师需要为学生进行有效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对地理知识的思考和探究。这样做会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所学的地理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会有着更高的学习效率。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督促。例如:在进行《多变的天气》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需要学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进而初步掌握阅读天气预报中卫星云图与简易天气预报图的基本技能。此时笔者就会为学生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然后让学生进行“播音员”这一角色的扮演,进而对视频进行解说。在此之前,笔者就会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思考空间,并且为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视频中出现的天气符号都有哪些呢?2、蓝色、绿色、白色分别有着怎样的含义呢?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在问题的引导下产生思考,进而收获地理知识。当学生在扮演播音员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运用。
三、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从本源上来讲,地理知识是人们从生产实践和野外调查中得到的,人们在此过程中会获取地理信息,进而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由此形成了地理知识。因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时候,初中地理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组织,促使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应用。此时初中地理教师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他们就需要让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就能够接触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知识点。为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笔者就需要学生对其展开有效的应用。基于此,笔者就为学生组织了如下实践活动:学生需要在生活中搜集能够体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点的案例,每搜集一个案例,学生都会得到一定的分数。笔者会设置不同的分数段,处于不同分数段的学生会有着不同的奖励。这样一来,笔者为学生所组织的实践活动就会变得有趣起来,学生为了获得奖励,就会积极地参与其中,并因此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中,初中地理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都需要被摒弃,取而代之的则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此时初中地理教师就不能再将课堂当成讲堂,将知识嚼烂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他们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进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对其进行灵活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彭莹莹.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8(01):195.
[2]程红军.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7(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