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燕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明镜小学 浙江 杭州 311600
[内容摘要]:本文以浙美版五年级上册《中国传世名作》一课中的名画《步辇图》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观赏实物探索画面内容,感知情节;借助游戏赏作者,感悟审美立意,解析图像并进行主题理解,提升学生对欣赏对象的图像识读能力;借助评价过程加深文化感悟并逐步生成审美判断,发展美术素养。
[关键词]: 图像识读 核心素养 欣赏教学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今这个读图时代,图像识读作为美术五大核心素养的基础素养,它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像和其他视觉符号的整体观察、识别和解析。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有许多的名家名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转化为文化学习,不仅能学会解析欣赏对象的外在表现形式,更要通过对作品的识读,帮助学生运用和理解视觉语言,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笔者希望学生通过对中国传世名画的欣赏和解读后,可以习得对这类美术作品的识读方法。本文就以浙美版五年级《中国传世名作》中的《步辇图》欣赏教学为切入点,探索欣赏课的图像识读教学。
策略探索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人文性质作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意味着我们要重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对欣赏对象进行深入地识读,并将之放在人文背景下进行理解,进而从作品中发掘人文内涵。所以引导学生欣赏《步辇图》所表达了内容以及理解它的社会背景等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一)通读实物,探索画面内容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美术课程就需要充分的体现视觉性,让学生通过眼睛去感受欣赏对象的整体和细节,使学生对视觉形象产生兴趣。借助栩栩如生的仿真名画,学生充满仪式感的徐徐打开,本身创设的情境就将学生第一时间带入到了课堂欣赏的氛围中,学生的目光聚焦于画面,从审美注意进而形成审美期待,自然就会主动地去探索画面的内容。
1.问题情境,感知画面情节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笔者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思考感知,例如欣赏《步辇图》中“画面中几个人,他们在做什么”等故事性的内容。学生经过初步的欣赏和观察,得出此件作品是描写了乘坐步辇的皇帝接见使者禄东赞的场景。在初步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对它有了感受,教师找到这些学生感知的体验进行合理设置,会为学生接下来的图像解构带去新的思考和启发。
画面中有几个人?猜一猜他们的身份。他们在做什么,你是如何知道?画面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色彩?你有什么疑惑之处?
2.链接认知,梳理组合关系
从画面本身的内容开始,对画面的赏析,分辨和判断,引导学生寻找画面中最关键的部分,引发思考和讨论,才能将目光聚焦到画面最重要的部分去解读,从而读懂。
画面中的人物依次排列开,作为使者,左边三个人物每个人的动作略带弯腰,而右边的唐太宗端坐着,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链接,就能大概地读懂人物的身份,进而猜测故事发生的具体情节。通过这样的解读梳理,学生抓住了最关键的人物组合关系,自然而然就会将造型和画家的真实意图融合在一起,在看懂了作品的图像所呈现的视觉信息以外,还找出了图像背后的意义。
3.对比分析,发现视觉冲突
《步辇图》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通过相关联的欣赏和对比分析,就可以更好地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如作品中面对唐太宗的分别是典礼官、使者禄东赞、翻译官,在教学中笔者请学生观察三人造型以及唐太宗的动作,引导学生关注使者们的弯腰以及唐太宗的坐姿,发现这一视觉冲突之处,从而大胆推测他们的对话内容,身份地位以及当时的朝代发展情况,引发他们继续思考。
作品是手卷形式,画面虽然内容不多,但是也要遵循从局部入手再到整体感知的欣赏方式。学生通过分析左边的三个人物表情,感受到典礼官的稳重、禄东赞的疲倦再到翻译官的担心,感悟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再分析交流右边宫女和唐太宗的体态、动作表情,从宫女们的娇小衬托出皇帝的高大形象,感悟到了画家阎立本的对比表现手法。
学生在观察到一个个分解的画面时,其实是进入一种“现象”的思考交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冲突?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就在学生的对比欣赏和分析中逐层深入。
(二)借助游戏,感悟审美立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学的艺术不止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更好的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并创新。欣赏课中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体验,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学生在欣赏一件作品的过程中,会依靠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去感受图像所传达的信息。又在具体的细节观察分析中不断否定自己之前的认知,正是有了这些差别和联系,使得学生会在欣赏过程中进入更深刻的主题学习中,进行深度图像识别。《步辇图》的赏析过程就是学生感受唐代人物画造型、感悟画家对人物细致刻画的技法以及布局色彩运用的学习过程。这都需要学生不断地抽丝剥茧,找寻作品的细节表达,进而帮助自己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意图。在游戏中对画面进一步审视和欣赏,探究作品的美。
1.现场抢答,识读画面细节
每个小组通过对仿真作品的实物赏析,从人物发型、表情和动作等方面去猜测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例如画面中弯腰的人物会是谁?为什么他会做这样的动作,通过展开实物的画作进行仔细观察,从细节上引发学生对人物进行思考。
为了唤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火车接龙以及抢答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例如对画面中的人物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外貌特征而言,采用有趣的方式填入答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欣赏画面的细节。
填空题:
禄东赞的脸颊( ),( )的鼻子,( )胡子,藏族同胞的( )的人物特质。
步辇图右边的( )位宫女,她们前后左右分列,有的( )着辇,有的( )着辇,有的持着( ),有的( ),各有各的姿态,她们的身形( ),彰显出唐太宗的( )。
教师将观察的重点转化为一系列的填空题,引导学生经过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就将人物的不同特点区分开来,“黑黑的脸颊,高挺的鼻子和粗犷的胡子”,是典型的少数民族特点,老师将画面的中心点呈现出来了。一些学生不易察觉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呈现,学生在愉悦中轻松的掌握和理解。
2.角色扮演,识读人物表现
学生所学的知识需要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更好的展示出来,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都蕴含体现着当时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愿望、理想以及情感等人文特征。而美术教育不仅使要传递作品外在的表现,更是需要达到与情感的内化和文化的传承。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着作者深入的想法,从平面的概念到立体的呈现会让孩子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所以让学生尝试将画面中的内容表演出来,通过模仿细微的动作和表情,感悟作者当时创作的意图,更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片段1:
师:接下来我们来演一演,几位扮演者思考如何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生1:我是皇帝,自然是比较威严的,可以下巴稍微抬起……
生2:我认为禄东赞作为使者来见皇帝,应该是要比较谦卑的,表现出对唐太宗的尊重……
生3:翻译官应该是有点害怕自己会出错,不敢抬头看着皇帝,我需要弯着腰低着头来进行表现……
在大家的帮助下,几位扮演的同学对画面的内容细节有了更深的体会,诠释出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
例如威严的唐太宗,谦卑的禄东赞以及小心翼翼的翻译官,学生抓住了这些最精髓的细节表现,对作品的赏析就更鲜活,更有意义了。在这个表演的过程中他们学会如何进行画面表达,这是将图形识读转化为素养和能力最重要的部分。
3.自编故事,链接历史文化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关注文化与生活,引导学生在文化情境中去认识美术作品。《步辇图》的创作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正是中国盛唐时期,学生通过选择合适的角色进行体验扮演,并尝试再现当时的场景,思考设计当时的人物对话,更加清楚的分析出人物之间的关系,感受画家表现的主题和情感。例如典礼官如何称呼皇帝,该用何礼仪,当时的唐代行什么礼节,这些是这幅画背后蕴含的历史,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文化的角度引领学生去创编故事,能够较为真实地表达作品,也能让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加深对画面的理解,对整件作品背后呈现的文化背景有所感悟。
(三)评价思辨,生成审美判断
让学生能够在欣赏过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体悟和感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才不失为一节优秀的欣赏课。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评述环节,借助学生的评价感受提炼出作品的内涵和精髓,并能促使学生通过融合内化成自己的审美态度。不仅掌握作品中的视觉语言和文化信息,更加能够赏析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1.赏析结合,自主评价
笔者认为,欣赏名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是否能够实现输出表达式的赏析,实际就是学生是否在对名画进行分析后产生自己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赏析画面内容和陈述画面故事对学生来说不算难事,对画面背景、构图布局、色彩造型以及意义的感知才是整节课的精华所在。此件作品是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友好交往的重要见证,学生会对此感到兴趣?能够理解当时的情境产生共鸣?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将作品蕴含的深层次的内涵找寻出来,当老师将艺术作品与文化精神相结合,学生也会对文化产生认同感并作出客观的评价。
片段2:
师:同学们欣赏了作品之后,一定有了许多自己的想法,谁来说一说?
生1:从这件作品里我感受到了唐朝当时的繁华和强大,只有强大的民族才能够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
师:很有自己的想法,延伸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有了自己深刻的思考,很棒!
生2:我认为这幅作品的作者把他画出来,其实也是想记录下那个辉煌的时刻,让我们后人能够欣赏到那时候的场景,拉近了我们和古人的距离……
师:你想表达的是这件作品的意义深远,对吗?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2.共同思辨,生成感受
在以生为本的教学中,开放式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通过群体的对话沟通、甚至是辩论,进行思维的碰撞,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和感受。审美的意义其实就在于对美术作品的价值进行思考剖析。在共同思辨的过程中定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感受,老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尊重他们形成的审美感受和见解。对于《步辇图》中的笔墨语言,构图方式,设色、作者采用的创作手法等的思考都是学生形成自己审美判断很重要的依据。
片段3:
师:你对作品画面中的用色如何评价?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1:色彩比较单一,不是很喜欢……
生2:我觉得色彩比较淡雅,整个画面显得比较简洁……
生3:我发现用色中红色运用的还是比较多的,看上去左右人物的服装上都有红色,画面看去还是比较喜庆的……
师:画家是有意而为之?还是偶然性?
师生交流后总结出结论,文成公主即将远嫁,这是一件喜事,所以衬托出一种喜庆的气氛。充分感受到画家的精妙设计和传统中国画的魅力所在。
从神情外貌再到服饰特点,学生大胆的点评和表达自己对画面的构图以及用色等的理解,通过大家的思维碰撞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延伸,例如对于唐代遵循职官等级制度之下,朝臣会穿着不同色彩的服装,从画面中的人物着装结合作品创作的时间,可以推断并加深对唐代官职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对作品呈现的视觉语言有了自己更真切的感受,形成自己对作品的审美判断,还从新的角度挖掘了文化历史。
3. 赏拓结合,传承文化
通过对作品的赏析、探究,学生在此过程中对原先比较陌生的画面到逐步关注、解构,再到主动分析和深入地思考,从而举一反三,产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初步形成文化自信。欣赏课中,在学生通过欣赏解析后,将之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相连接,就让作品本身的意义变得更加深远。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还包括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去分析,借助这件作品的历史背景或者事件,感受历史。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传承民族文化,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从课堂走向生活,关注社会。例如步辇图这件作品时作为汉藏两族联系团结的见证,再现了当时唐朝对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的重要的贡献,意义非凡。在这个知识和方法的习得中拓展和延伸,笔者借助一段视频走进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让学生透过一件古代的作品看到了现代的社会发展,进而能够通过此种方法学探索新的知识,升华情感。
21世纪是个多元化的时代,《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指出:要通过美术欣赏学习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增加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借助新课标的引领,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文化观点去诠释和感受美术作品的意义,将美术教育提升到审美文化的高度,使学生学会审美和判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此件作品,不仅仅是引导他们学会欣赏中国优秀的传统名作,更是要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事物,在感知和理解的过程衍生创造,提高分析解读视觉文化信息的能力,形成和提升美术素养,使学生能够形成文化自信,最终达到民族自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2009.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4] 《中国美术教育》2017年第六期 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