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国
内江市第六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与素质教育的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高中阶段课业紧张,时间应当大部分的分配到文化课的学习之中。其实不然,在紧张的学习文化课的之后,就更应该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因为只有当学生的身体素质好,才能够有更充沛的精力去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才能够在学校健康的成长。因此教师应当对高中体育教学提起应有的重视,充分发挥体育课堂对学生强身健体的作用。
关键词:分类教学;高中体育;因材施教;小组教学;体育竞赛
毛主席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身体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未来的发展至国家的长远规划。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客观实际,建设高效的高中体育课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相关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兴趣的有力驱动下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提高运动水平与身体素质。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意识到,体育教学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统一掌握基本训练要领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一、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因趣施教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在青春期,三观渐渐形成,在体育运动方面也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师可以在每个学年开课的时候,采取实地调研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体育兴趣或者运动优势做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根据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其中的特点,将爱好相近、兴趣相投的学生进行分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侧重的进行针对性训练。没有什么比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当教师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因趣施教时,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定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学习“篮球”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做好课前的热身活动,而后讲解相关的动作要领,使学生掌握篮球的运动技巧。在此基础上,根据前期对学生做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了解到的兴趣爱好,将爱好相近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与运动技巧的传授。在尊重兴趣的前提下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意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增强对篮球运动的认同感,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结合小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有其独有的特点,既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也重视小组结合教学。因此教师应当有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意识,让有限的体育时间产生最显著的效果。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授课时灵活的划分小组,但要根据客观实际,以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运动水平高低、技巧掌握程度为标准,科学合理的完成小组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实力相当、各有千秋的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进行有益的互动,在互动中分享体育经验与心得体会,使体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双杠、排球”的相关内容时,这节课主要学习的是挂臂前摆上成分腿坐技术,主要锻炼学生的整体力量、协调性与柔韧性等素质。我首先为学生讲解了关于训练时的理论知识与注意事项,并且在做了必要的热身运动,将学生按照客观身体素质进行了分组,大体为男生一组,女生一组,在细化上又将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搭配进行练习。经过可上的练习,学生的力量、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等有了显著的提高,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
三、组织体育竞赛,激发参与热情
体育竞赛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进取精神并且检验体育水准的方式,广泛的应用于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可以充分发挥参与积极性,将个人的体育兴趣通过体育竞赛的方式展现出来,在竞技场上不仅可以展现自身的运动风姿,还可以在竞赛中培养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时策划一场基于检验学生身体素质与教学效果的友谊赛,让学生在竞赛中检验自己、发展自己、突破自己。
例如,在教授“足球”的相关内容时,这是一种团队竞技类的体育活动,于是我组织开展了一场足球运动赛,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竞赛中检验自己学得的足球技巧与自身的身体素质。比赛开始前首先为学生讲明了比赛规则与判罚标准,让学生在遵守赛场纪律的基础上进行体育竞赛。而后根据学生运动水平的差异,氛围女子组与男子组,当堂课先进行男子组足球的竞赛。在比赛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拿出最大的激情,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上,将运动技巧与运动水平最大化发挥出来,不仅提高了个人的身体素质,还在运动中培养了团队精神。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中体育教学以其可以增强学生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因,应当引起师生的重视。其中重要一环就是教师,因此教师应当更新体育教学观念,以不同的视角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使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体育运动实践当中,达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学效果,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贡献一份体育方面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文骥.探讨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方案[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6)
[2]郝志洁.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J].新课程(中旬),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