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5期   作者:王净
[导读] 任务驱动法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王净
        新疆温宿县第二小学   843100
        摘要:任务驱动法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应用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都有着非常广泛地应用,计算机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工具,计算机的熟练使用就好比一个人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一样,要能够把计算机技术融入潜意识中,不用特意去想就会应用,这才是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的放矢,围绕问题展开教学,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学会了信息技术知识,下面我们具体进行分析。
一、任务驱动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融入一个个的任务中,以学生完成任务为教学的核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对任务分析、讨论,明确里面涉及的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分辨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恰当的完成任务的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就是从一个个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协作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信息技术课程中,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是教师应当牢记的,教师要始终秉承引导学生通过协同合作、自主探究,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集体创造力,避免停留在知识表面。学生在课堂上应当变被动为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完成对知识内容的探究,实现现代教育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将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具有强大的表现欲望,作品能获得教师的认可。因此,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探究各种创新形式的表现方法,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在小组活动中碰撞出火花并延伸,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内涵及知识的背景、应用途径。教师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将混乱的信息整合,使学生对知识有细致的了解。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实际,设计任务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中的一个单元设计成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最后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详解的分解,划分为若干个小任务。例如在学习Excel的功能和使用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要求同学们编制一份全班同学的通讯录。此项任务中包含了几个知识点:(1)Excel的基本概念、建立文档编辑;(2)设置字体、字号;(3)表格的编辑功能;(4)页面设置及打印等。将这四个知识点融入4个小任务当中去,每节课带领同学完成一个任务,还可以把每节课再分解成几个小任务。例如,在一节课中可以要求学生对现有的表格进行修改,这就涉及了几个小任务:(1)文件的打开与保存;(2)Excel的概念;(3)编辑表格。每个任务的设计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设立。每个任务中包含的知识都要有新知识、旧知识,学生在接受到任务时会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能解决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再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还是以Excel表格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制作成绩表的任务。在任务提出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任务进行分析,简要的列出为完成任务都需要做哪些事情。

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提出问题,尝试让学生进行解答;对于没有学过的融入任务中的新知识,这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当问题提出后,旧知识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就可以解决,新知识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教师每个知识点的讲授时间不能过长,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知识点相关的活动,活动完再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如此设计让学生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强化了知识记忆,完成时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二)设计特别情景,在任务驱动中促进探究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创设特别情景,抓住学生的眼球,可以用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情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通过特殊情景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如何使用IE浏览器时,上课之前,可以在其他学科教师的协助下,运用其他学科的成果。可以将同学们在美术课上的画作拍照编辑,然后制作一个小型网站,网站内容就是将全班三十名同学的作品放在网站之中,上课之前,让学生在三十个作品之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三幅并进行投票,对票数前三名的作品创作者给予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创设情景教学需要花费一定的课堂时间,因此教师要有选择地应用涉及知识点,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相符合的情景教学内容。
        (三)以任务操作步骤分解促学生信息认知构建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教学的结束,课后还应合理设计任务目标,任务完成过程即为思考过程,学生需根据所学内容制定多种执行方案,以任务状况为参考制定相应步骤,逐步实现学习目标。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供学生自主思考,激励他们自主分析任务、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意识与良好学习习惯,并能够朝着学习目标进步。同时,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还应提高对任务分解的重视,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想法与能力,分解任务便于学生操作体验;另外,部分任务的完成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协作完成既有学习任务,此种方式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合作精神与集体意识,而且能够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比如,在学习《放映幻灯片》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即学会对象动画及放映幻灯片,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分解学习任务,一是页的切换效果,二是对象动画,三是放映幻灯片,明确任务后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完成相应任务,总结新知。
        (四)准确评价任务完成情况
        课程标准提倡拓宽教学评价方法的种类,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中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教师应通过开展各项活动达到评价的目的。评价方法应当是积极的、向上向善的,在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时,要及时对学生的优点予以肯定,让学生在评价中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并接受评价进行反思改正。如以小组形式让学生相互评价、以汇报形式进行师生互评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其老师要真正意识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性,并且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法,让任务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任务驱动教学法才能够落到实处,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预期的教学重难点,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婧.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151.
[2]宋麟.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9):103-104+120.
[3]王晶.任务驱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82-3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